郑州大学深受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滋养,哲学社会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近年来,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高度重视哲学社会学科在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努力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内在规律,关键就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一流党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十三五”以来,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立足特色、重点突破”原则,贯彻“高端引领、协同创新、学科交叉、服务社会”的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登上新的台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科研项目数量稳步提升。2020年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数量排全国第12名。“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10名,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优秀研究成果持续攀升。在中文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45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704部。
研究成果奖励不断攀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历史性突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1项,其中一等奖15项;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37项,其中特等奖42项。
社会服务能力逐步上升。获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基地18个。国际荷联在郑州大学成立国际荷球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立法研究基地(郑州大学)是教育部在部省合建高校布局的第一个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在郑州大学成立;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大学。形成了专业智库与智库类研究机构相结合的智库建设架构,6个智库获党政部门认定,产出智库代表性成果106项,被中央采纳或国家部委领导批示的有37份,被省委省政府采纳75份。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研究院创建了全国首个在线外交话语平行语料库和外交术语库。
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学科。全面调查整理研究我省古文字资源。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甲骨学大辞典”“殷墟甲骨文疑难辞例疏证”等,有力推动了河南文字学和语言学科建设。深入挖掘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原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组织开展实施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进程”“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等。发展嵩阳书院,建设书法学院、老子学院(研究院),在中原书法文化研究、古文字书法研究、宋代书法研究与敦煌书法研究等方面开辟新领域。
汇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金碚受聘担任学校历史学院、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振豪担任文学院特聘讲席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担任书法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担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王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陈长琦、教育部“长江学者”李运富等全职担任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逐步搭建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形成了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研究制定《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专项规划》为契机,强化责任担当、抓好顶层设计、突出工作实效,做好“四个坚持”,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和我省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擦亮学科底色。进一步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运用到科学研究全过程,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自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特色牵引,培育学科优势。坚持扎根中原大地,彰显学科优势和中原特色,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造既重点突出、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又协调发展、体系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格局。
坚持平台支撑,突出服务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融入河南发展全局,建设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大别山精神等研究机构,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人才高地。郑州大学将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努力成为人才强省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学校将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改革人才评价方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
(郑州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