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实际,深入学习党史,创新学习教育形式,汲取发展力量,引导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成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发挥“头雁”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学、作表率。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6月份以来组织集中学习7次,党委班子成员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的学习,上好专题党课,过好双重组织生活;赴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组织全院4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集中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认真组织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完成规定动作,精心组织开展“四个专题”学习研讨。认真制定四个专题学习研讨方案,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的形式,邀请市委党校2名专家、学院思政部2名副教授就四个专题作辅导报告,认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深入学习好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创新活动载体,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多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并全程在线网络直播,40余万人在线观看;组织全院7000余名在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同上一堂‘党史’大课”,以实际行动响应“重温百年党史,弘扬革命精神”号召;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主题书画展、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比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课、主题班会等活动,成立“长征精神读书会”,组织拍摄党史人物故事接力视频,推送“品味经典红色歌曲”微视频,多形式、多渠道推动党史学习走深、走实、走心;与中煤三建开展基层党组织校企结对共建,在教学区共建党史文化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情系师生冷暖,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开展食堂“最美窗口”评选活动,提高食堂餐饮服务质量;为加班加点的教职工提供晚餐服务;积极推进体育场所和设施的维修改建工作;邀请市疾控中心来校为师生注射新冠疫苗;开通“云缴费及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平台,创新缴费方式与票据打印模式,方便学生缴费;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指导,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成立大学生维权委员会“帮帮团”,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服务社会,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找准服务地方工作结合点,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杜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对退役军人开展巡游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共培训学员30人,培训合格率98%,有效拓展退役军人就业渠道;组织礼仪志愿服务队,为食博会、全市五一奖章表彰大会、全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现场会等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得到主办方一致好评。
激发工作动能,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全院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积极为推动学院建设发展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大局意识和尽责意识加速转变,不计个人得失、争当先锋模范的观念加速转变,“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加速转变,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学院发展呈现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态势。从百年光辉党史中汲取强大正能量,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大会,表彰28名优秀共产党员、1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营造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年龄、职称、专业结构,提任13名正科级干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有效提振。加快建设倍受广大师生关心关注的新校区二期工程,克服梅雨季节影响,抢赶工期,确保质量,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图书信息化大楼地库顺利完成封顶,为二期工程后续进展奠定良好基础。学院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上取得新突破,学生作品在第九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4件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专项赛全国复赛,在淮北市职业院校“互联网+”暨“淮海职教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1名。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将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把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和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特约通讯员:刘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