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四川大学师生赴各地开展“微爱·阳光行”暑期走访调研实践活动

四川大学师生赴各地开展“微爱·阳光行”暑期走访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8-17 18:48:02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为进一步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提升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深化资助育人成效,四川大学于2015年全面启动“微爱·阳光行”走访调研活动,7年中,学校走进4000多个家庭宣传政策、传递温暖,联系50余个地方资助管理中心开展工作交流。2021年,学校以“铭记红色初心,共续百年使命”为主题继续开展暑期“微爱·阳光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活动,鼓励师生团队深入各地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与基层,开展党史学习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在祖国大地读懂中国方案。

  家校联动促成长

  强化家校联动,深化育人成效。走访调研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7月到8月,四川大学“微爱·阳光行”暑期走访团队的24名带队老师与50名志愿者组成9支团队,前往贵州毕节、湖南郴州、重庆石柱、甘肃武威等8个地区的50个县,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状况、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147个重点关注易返贫和易致贫家庭、农村低保等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家庭送去慰问,发放慰问金102600元。

  宣讲资助政策,完善资助体系。走访团队与家长面对面开始聊孩子、谈学校、话政策、看变化,结合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生资助方案:走访期间,团队向家长宣传学校“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强调学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继续深造,走向更高的发展平台。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团队志愿者介绍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明远·启航”能力提升计划、雅思英语资助奖励计划等发展型支持,并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具体建议。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走访团队不畏酷暑,不惧骄阳,穿过小溪,越过重山,深入学生家庭。受访学生多住在遥远偏僻的山区乡县中,单亲、父母低学历、家庭收入不稳定、家庭成员患病……虽每个家庭都有苦楚,但父母对教育的坚持、孩子的自强坚韧令走访团队的师生动容。

  校地联动聚合力

  陕西省教育厅、郴州市教育局、赣州市教育局、毕节市教育局……走访团队深入陕西、湖南、贵州等地区的7个教育局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座谈、在线访谈等方式,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展现资助成效,了解当地学生资助育人举措,致力于以学校,家庭,地方三方合力,共同为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助力,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国家和学校的温暖。

  走访中,团队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后,资助育人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就生源地国家贷款的政策普及和办理方式、地方性资助方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当地教育部门分享了地方资助工作经验,表达了同高校合作普及政策、共建育人平台、优化资助方案的意愿,对四川大学“微爱·阳光行”走访调研活动的意义与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校资助工作给予高度赞扬。

  红色教育炼芳华

  走访调研实践活动期间,四川大学师生团队还前往武威市富民新村、毕节市百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等7处红色基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实地访谈,在汝城县沙洲村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中追溯红色记忆,在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传承红色基因……重临历史情境,倾听感人故事,近距离感受红色脉动。

  遍寻四海,与国情相逢,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沙洲村、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师生走进社会思政“大课堂”,看到了新农村的发展,感受到了祖国的力量,也触摸到了建党百年来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坚定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受疫情与灾情影响,四川大学“微爱·阳光行”走访调研活动暂缓,但资助工作并未停歇,线上走访、电话调研、全面摸排受灾学生情况。截至7月下旬,学校为401名本科生、203名研究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金共计55.46万元。与此同时,川大学生资助热线始终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长守候,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川大学生资助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四川大学这所双一流大学的责任与担当。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9/2021/8/13/f5760bbc80824389b2d8d331c8f250cf.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