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我省高校化“灾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我省高校化“灾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1-08-29 02:50:23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灾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我省各高校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增强师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南阳师范学院积极化“灾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三种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灾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站位有高度。开展云班会等线上红色教育,开辟“抗洪救灾南师在行动”“聚集疫情你我共行”等专栏,线上线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典型引导有深度。组建志愿服务宣讲团,用身边鲜活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讲好抗洪抗疫故事,鼓励学子把个人成长与“爱国心、报国志、强国行”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日常思想教育,人文关怀有温度。结合抗洪抗疫的立德树人思政元素,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思政金课;线上线下相结合摸排学生情况,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扶救助等,体现学校关爱温度。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持续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从防汛到战疫,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让党旗在防汛和抗疫阵地上高高飘扬。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通过开展线上“第二课堂”、主题党团日、讲好防汛抗疫故事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深刻认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强化学生自律意识,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用好“抗洪抗疫活教材”,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众多师生校友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充分结合自身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协助乡镇(街道)、社区做好动员排查、物资保障、政策宣传、便民服务、心理疏导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澍青精神。

  

  信阳农林学院制定并发布了《致信阳农林学院全体同学的一封信》;校团委举办“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示范性线上主题团日活动、线上座谈讨论,让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线上平台,组织号召学生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防汛抗疫志愿服务中去,贡献青春力量。学校通过线上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分享,让志愿者代表结合自身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中的工作谈感想谈体悟。这种以生动的个人切身感受,引导教育身边人。

  

  郑州商学院第一时间制定发布了《致全校青年学生关于打赢防汛救灾保卫战的倡议书》《致郑商青年加强疫情防控的一封信》,广泛发动团员青年学生行动起来,到当地社区(村)报到,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学校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融媒体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学校鼓励大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抗洪救灾、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对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中的青年志愿者进行展示,并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心得,坚定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的必胜信心。

  

  郑州经贸学院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深化“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相继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全校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的通知》。学校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不惧风雨,众志成城,携手同心,共克时艰。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命运,积极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进行线上集体备课,就“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融入开学第一课”“如何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结合”“如何用鲜活的案例和素材讲好防汛抗疫故事”等问题进行研讨,努力化灾难为教育契机,为“开学第一课”做好充足准备。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1/08-26/2301234.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