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南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无锡的“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无锡的新“四千四万”精神,也成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为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如何把“四千四万”精神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作为在“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建校的职业院校,学校必须下好职业教育的先手棋,以新“四千四万”精神为引领,实现教学与传承“四千四万”精神的同频共振,让精神薪火相传。
将“四千四万”精神落到实处
前不久,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的高校“红色精神接力讲”活动第八站来到学校,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顾伟黎副教授专门准备了《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讲座,引起巨大反响。
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门研究设计的《弘扬“四千四万”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课程,课程满是“干货”,案例鲜活,受到广大师生热烈追捧。原来,自从学校围绕“四千四万”精神开展学习交流后,不少专业教师都绞尽脑汁,以各自的研究领域、教学方向为主题开展专题领学活动。
此前在实践中,学校逐渐意识到,学习发扬“四千四万”精神不仅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将其融于课程思政之中。通过教学内容,师生们在学习中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不断传承时代的精神,并将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为此,学校采用故事分享、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载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引领全体师生学习“四千四万”精神。
国内服装行业龙头企业海澜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无锡地区一家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2019年,学校成立了苏信海澜产业学院。2020年6月,商学院党总支与海澜集团有限公司行政党支部开展“校企结对党建共建”。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以专业党员教师、学生管理党员教师以及企业党员构成的临时党支部。
学校专门开展了寻访“四千四万精神,百人百店百日行、百人百村百日行”活动。学生们接到的任务是——走访海澜100个门店,采访100个店长;走访全省13个地级市100个示范村,走进农民,把专业建设在社区、厂区、园区、田园、地头。
活动中,田间地头、乡村工厂等一线都有同学们奔波的身影,他们感受到“四千四万”精神引领下劳动者的精神面貌。通过一系列走访调研,学生们撰写的调研报告,增强了对企业服务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敢闯敢拼、爱国爱企爱校的情怀。这正是“四千四万”精神的生动体现。
将“四千四万”精神融于教学活动中
在海澜党支部的一堂专题党课上,财务管理专业2019级学生陶同学了解到了扎根在无锡人民中的“四千四万”精神。从此,她产生兴趣,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将学习收获带到了班级主题团课中。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她开始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她也将“四千四万”精神用在实处,在江苏省第一届金融杯科技大赛上,她与同学们最终斩获团体一等奖。
这是学校推进“四千四万”精神薪火相传,利用起一批在校内广受师生关注的红色教育“金字招牌”,打造“四千四万”精神的“第二课堂”的一个缩影。
开设海澜课堂至今,浦老师为学生们分享了3次《职业素养》相关课程。每次上课前,他都会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用新课件、新视角,带给学生们更多思考和感悟。
课余时间内,师生们也立足通过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学习党史,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来自学校劲松宣讲团的7位同学通过讲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7个党史故事,鼓励同学发扬优秀的时代精神,投身到各自学习与工作当中。师生们一同学习、探讨商业伦理与基本道德规范、职业素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与践行“四千四万”精神等话题。
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学校引导学生崇德向善、以德立班、集体成才,激励全体学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进,传承弘扬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让“四千四万”精神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
对学校商学院来说,“四千四万”精神是重要的育人法宝。最近,商学院院长蔡老师带领广大师生前往“四千四万”精神博物馆,了解“四千四万”精神的发展脉络。学院在教学专业领域内,践行课程思政,使广大学生以优秀的中小企业家为榜样,并深受鼓舞。在新老“四千四万”精神的激荡中,在场的教师下定决心将老一代的企业家改革创新的精神传承到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学校激励教师引导学生勇于担当、善于作为,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的发展历史、成功案例和基本经验,让初心薪火相传,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此外,学校倡导实施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祖国发展需要相结合、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三结合”的实践教育,开展社会实践、精神寻访、政策宣讲、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走访考察、依靠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不仅丰富了学习生活,更使他们更早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职业道德、了解社会发展、培养起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9月7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