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课堂。做志愿服务、居家抗疫的同时,扬州市职业大学在暑假里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开展线上劳动教育、居家劳动实践和抗疫志愿服务,让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绽放魅力之花。
“劳动教育要从小处着手,用好关键节点、重要事件带领学生学会生活,健康生活,独立自强。”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潘锦全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从劳动技能提升教育、劳动品质养成教育、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细,教、学、做合一形成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在抗疫大考中弘扬劳动精神
这个暑假,受疫情影响,学校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药技1902班的三名同学由于疫情无法返乡,滞留扬州,原本规划好的打工梦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于是他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成为一名消杀队志愿者。
8月14日,经过专业培训,3名同学正式上岗。他们每天被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背负着20多斤的喷雾器,到隔离宾馆、确诊患者家中等地进行消杀,有时还需要负责清理室内的生鲜和冰箱里的物品。每天早出晚归,随时待命,一旦接到指示,立即外出执行任务,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当他们每天脱去防护服时,汗水早已湿透了全身、泡白了肌肤。“坚守消杀员岗位,服从上级安排,是这个夏天许给自己最美、最酷的承诺。”李同学说。
7月21日-8月23日,在南京胸科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学院2019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杜同学协助做核酸检验工作,作为金域医学检验所的实习组长,她每天负责将病人和陪护核酸采集所需要的材料送到病区,将挂号来做核酸的患者采集完的核酸样品进行再次的信息核对,核对无误后信息录入系统,方便患者及时查询到自己核酸检测的报告。他们不轻言放弃,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暑假里,学校500余名青年学子和600余名教职工响应号召,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在江苏各大医院从事疫情防控一线防疫工作,在各自家乡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有的参与核酸检测工作,有的帮助社区做好封控,有的查验来往人员行程码信息,有的指导居民进行疫苗接种……
“他们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他们都是最敬业的劳动者、最勇敢的奉献者。”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在疫情困境中锻炼劳动技能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1905班的张同学老家在云南,本来暑期打算在大排档兼职挣学费。疫情发生后,他和大排档老板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主动联系疫情高风险地区双桥社区,被安排在邗江区四望亭路的社区进行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志愿服务。
随着疫情发展,出租屋所在地成为高风险地区,他们被要求居家隔离,但是出租屋里没有厨具,不能自己烧饭,在老师的鼓励下,4个内向羞涩的大男孩向附近的居民求助,向社区反映困难,终于他们借到了灶具和电饭锅,买到了蔬菜和大米。现在,四个小伙子能用简陋的灶具和简单的食材烧出了一顿顿“美味”的饭菜。
这样一群学机械、能挫铁、会画图的00后大学生,拿起锅铲,做起了“大厨”。这些平时大大咧咧的小伙子们,有的竟爱上了做饭,在群里秀起厨艺,引得老师也纷纷加入。
“我一直担心这些孩子疫情期间吃不饱、吃不好,当看见他们晒出的美味佳肴时,我才放心了。”班主任慈老师说,她希望同学们不但能做好自身防护,更能通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学会独立,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社会实践涵养劳动情怀
如何用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学会生活,主动成长,是老师们思考的问题。机械工程学院王老师全家总动员录制了“宅家如何动手发豆芽”的视频,用小切口、轻松的方式将疫情之下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视频一经上线就受到了热议,点击量达3000次以上。
8月6日起,学校组织了“积极姿态防疫有我”21天心理支持打卡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学习、运动、美食、家务、奥运、防疫、亲情、心情等8大类。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劳动的间歇,同学们不时通过手机“直播”劳动过程,“晒出”劳动成果,开展劳动技能比拼。截至9月2日,512人累计在线打卡14913人次。
医学院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了扬州老红医家中,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聆听红医爷爷奶奶讲党史,品读鲜活的党史故事,感悟红医英雄的峥嵘岁月。
暑期来临,这批师生自发组建红医志愿服务队,再次奔赴老红医家中,开展“我为红医办实事,义诊关爱红医老人”暨“健康中国”护老助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疫情最严峻时,他们通过网络关心关爱老红医。
艺术学院发布了《众志成城艺齐抗疫“扬州加油”——抗疫口罩图案设计大赛》通知,短短几天,就收到一百多幅来自师生及抗疫志愿者的设计作品。师生们从专业特色出发,将疫情防控宣传、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口罩设计丰富化,融入扬州地域文化,共同设计,为抗击疫情鼓舞加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9月14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