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黄河科技学院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

黄河科技学院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1-10-09 13:56:11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黄河科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劳动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追踪学生全程化的发展进程,形成多样化、系统性、常态化、长效性工作机制,开启了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生态。

  

  一、信息技术盘活劳动教育课堂

  

  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指导原则,基于数字技术支持实现劳动教育全过程记录,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大学生认知特点,劳动教育分为课堂理论学习和课下实践活动两个部分。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将《劳动教育》的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方案、教学PPT上传至系统后台,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下载学习。学校还精选出纪录片、短视频、劳模事迹等学习资源,以可视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网络平台专设有“学习讨论区”,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发布热点讨论题目,学生在讨论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知灼见更容易脱颖而出,这种课堂网络讨论方式平等性、交互性更强,更容易为“00后”大学生所接受。教师进行课堂点评、深入讨论,整个讨论过程开放、平等、高效、可控,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良好。除讨论外,教师还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课堂测验,对劳动教育知识进行再次学习、巩固和检验。同时,还借助平台进行课前考勤、课中督导和课后评测,为课堂管理,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数字技术实现劳动实践全程化管理

  

  劳动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数字化系统支持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情况,同时支持审核、评价和认定,生成劳动教育成绩。辅导员和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围绕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活动领域,学校在网络平台设置四个实践模块:第一,学校生活劳动——美丽校园的守护者。指导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的清扫与保洁,包括校园卫生、宿舍卫生、教室卫生等。第二,专业生产劳动——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专业生产劳动,比如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和奉献的精神。第三,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关爱的传播者。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考察民情体察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家庭基础劳动——家庭责任的践行者。教育学生摒弃好逸恶劳的享受心理,自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学会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做好和谐家庭的润滑剂。

  

  学生根据劳动实践内容,每学期完成各模块相应的任务,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在“翻转劳动”网络平台提交开展劳动活动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由教师依据劳动教育实践考核标准进行审核评定。

  

  三、数字技术规范劳动教育考核评价

  

  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出“翻转劳动”管理系统,专门用于劳动实践的日常考核、评价与反馈。学校根据《意见》和《纲要》的要求,结合劳动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劳动实践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翻转劳动”系统在四大实践模块下又具体分为:“基础配置模块”“劳动教育学分认定模块”“劳动教育成绩单模块”,分别对应“制度建立”“过程管理”“结果呈现”三个业务环节,形成完整的考核流程。在此基础上,系统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即每位学生在每个学年自动生成“劳动教育成绩单”,既可以按照时间轴进行查看,也可以按照劳动类型进行查看。劳动教育课教师能够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看到被管理对象的详单,除录入本学年劳动实践成绩外,还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反馈、改进,有助于下一学年劳动实践的提升完善。

  

  创新是无止境的,劳动教育改革需要与时俱进。黄河科技学院以劳动教育为改革的切入点,通过校园数字化平台,提供基于移动端的智能应用,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伴随式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成长,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拓宽研究路径,助推新时期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入开展。

  

  (黄河科技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1/09-29/23211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