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2022年拟继续实施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现就项目申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10月25日。
二、申报范围
各高等学校。
三、项目内容
共包括六个项目,具体如下:
(一)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
(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建设项
目;
(三)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包括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等4个类别);
(四)全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
(五)全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已另文部署);
(六)第一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院系)项目(已另文部署)。
四、申报说明
详见附件1。
五、报送要求
(一)各高校要统筹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根据本校实际择优申报。本项目负责人须为学校领导或者宣传、学工、团委、心理中心、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的负责人可为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
(二)请参加项目申报的学校认真填写汇总表(附件2)和相关项目申报书(详见附件)一式6份(支撑材料1份),加盖学校公章,于2021年10月25日前寄至我委宣传部(厅思政处)。地址: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2009室。邮编:530021。申报材料电子版(Word版)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发送至我厅思政处电子邮箱(szc5815117@163.com),邮件标题栏注明“XX学校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材料”(支撑材料无须发送电子版)。收件联系人及电话:胡悦,0771—5815104。
(三)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建设项目及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每校限报1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每校每个类别限报1项。全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及第一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另见相关文件。没有符合条件的可以不报,评审结果另文下达。
未尽事宜,请与我委宣传部(厅思政处)联系。联系人及电话:胡悦、张莉,0771—5815104、5815520。
附件:1.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申报说明
2.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汇总表
3.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书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1年10月8日
附件1
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说明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申报要求 | 每项资助 金额 |
1 | 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相关文件的各项指标,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保障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5所全区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意向的,也须申报。 | 10-20万元不等 |
2 | 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建设项目 |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载体,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研发网络共享、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打造若干顺应教育技术革新趋势、辐射带动全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 20-50万不等 |
3 | 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有效实施,整合育人要素,完善育人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实施保障,加快构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形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校一品”或“一校数品”的生动局面,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该项目分为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四个类型,原则上要求每个项目已实施2年以上,注重实践、实干、实绩,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稳定的持续性、良好的实效性、较强的示范性。 | 10万 |
4 | 全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 | 申报全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的作品应为高校师生自主创作生产的、创新性高、可推广性强的校园文化成熟作品,包括舞台剧、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等多种形式。作品应具有突出的思想性,聚焦时代主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导向,主题鲜明,创意独特,手法多样,情感真挚。作品应符合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的审美需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能艺术地呈现、传达、叙述、演绎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 1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