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慈溪市实行全要素整合、全链条闭环、全品类服务的“三全工作法”,抓实心育阵地建设,完善心辅运行机制,提升心理帮扶质效,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和普及化。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学校20所,中小学校100%创成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室,100%建成宁波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疫情期间,学校心理辅导室累计接待学生逾1000人次,心理危机预警治愈率达100%;今年6月,该市获评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全要素整合,抓实“从校内到校外”的心育阵地建设
一是分级分类培训教师队伍。以心理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组织开展面向心理名师和骨干教师的高阶培训、面向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主题培训和面向全体教师的普及培训,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网络,打造多极化培训格局,适应不同层次心育工作需求。目前,该市已有1.3万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C级证书,持证率达97.7%,均位居各区(县、市)首位。
二是有面有点普及课程教材。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每班每两周开设一节。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编教材的难题,各校积极自主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拓展课程,编辑出版面向小学生、初中生的两本心理健康活动手册,精心打磨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近20项,对中小学心育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是多方联动打造心育“共同体”。强化“家校社”联动,打造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辅助的心育“共同体”。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印发《一封信》,针对8类心理高危学生落实“特殊家访”,定期举行视频家长会,提升家长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识别能力。强化“公检校”联动,如龙山中学与龙山镇派出所合作推出“警师活动室”、杭州湾职高与慈溪市检察院联合打造“未成年人花季关护”工作室等,贴合学生思维兴趣,采用主题班会、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嘉宾访谈、拍摄微电影等方式,加强普法帮教及苗头性问题排摸纠偏,累计覆盖学生5万余人。
全链条闭环,完善“从个案到常态”的心辅运行机制
一是划定制度规范“基准线”。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重点要求学校建立心理筛查常规机制,如“每周一报”制度或每日放学前10分钟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制度等,从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等多维度动态监测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学校在落实专人排查发现心理问题基础上,书面制定风险化解计划,做到有分析、有排查、有对策、有记录。面向中小学印发《慈溪市中小学心理防疫指南》《抗击疫情的七个心灵宝典》等专业性心育指南10余份,指导全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是把准筛查干预“工作轴”。在所有普高、职高及80%的初中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测评软件,每年春秋季开学初,运用软件或心理测量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对测试发现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结合日常观察和评估访谈记录,进一步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对8类心理高危学生“一人一表、专人专案”予以特别关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二三类学生及时做好转介工作。截至目前,心理健康排摸已覆盖该市中小学生13万余人,针对逾50名心理高危问题学生制定专项干预方案。
三是用好考核督导“指挥棒”。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量化纳入中小学综合业绩考核指标,从建章立制、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工作开展、课程实施等5个方面对学校落实要求。积极推动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创建浙江省级心理辅导站,每学期组织市教研室、职成教教研室心理专家、专业教师及镇(街道)教办业务干部、学校德育负责人等实地开展专项督查,以督促优、以查促改。截至目前,已有3所学校通过省一级心理辅导站评估。
全品类服务,提升“从泛化到定制”的心理帮扶质效
一是推出专题活动,扩大心育工作覆盖面。在校内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基础上,每年通过班会课、心理剧、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0多场次。依托“心理助考与你同行”活动,名特优骨干教师每年面向初高中学校送教40多场次,受益学生7000多人。疫情期间,推出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5堂,22名骨干教师组成“暖心服务队”面向学校负责人开办专题直播课22堂、点播课25堂。
二是探索医教同疗,提高心理干预专业性。强化与具有心理诊疗资质医疗机构的工作对接,面向心理高危问题学生试点“1名教师+1名医生”结对模式,提高帮扶过程中医生专业意见权重,根据病例个性化特点,“一人一方”推行以医嘱为基础、学校和家庭针对性配合的对症诊疗策略,促进学生尽早康复。截至目前,该市医教同疗成功案例已有12个。
三是开设服务热线,确保心理疏导私密性。在该市教育、卫健部门联合开设学生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各校开设本校专属热线,累计已有逾30所学校开设,由掌握热线接听相关伦理知识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接听,帮助学生疏解情绪问题的同时确保咨询内容及细节保密,提高学生安全感和信任度。目前已有逾500名学生通过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有效缓解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