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四川轻化工大学聚力“四个坚持” 推进三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

四川轻化工大学聚力“四个坚持” 推进三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

发布时间:2021-10-17 07:47:27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轻化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的决策部署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坚持统筹规划、需求为要、全面推进、有力保障,承担起三项国家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力争在全国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改革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注重高位谋划,全面研究分析,主动对接省、自贡市、宜宾市发改委,通过组织数十次考察、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收集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硬核举措建议。科学统筹规划,落实主体责任,以研学结合、产教融合为顶层设计,由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牵头编制“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中国白酒智能制造科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的实施方案。积极跟进争取,重视《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申报等工作,经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推荐,三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均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审批;此次全国共有82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其中川渝揭榜14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四川轻化工大学立项数居川渝首位、西南第一,同时和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共五所高校并列全国高校揭榜任务数第二名。

  坚持需求为要,改革着眼切实际、显自主。结合学校特色,着眼优势产业,三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以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改革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充分响应市场需求,实际改革路径更具个性化。依靠特色鲜明的化工新材料优势学科群,集聚合作优势资源,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共建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要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契合度,为化工新材料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突破传统合作模式,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与四川省固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在宜宾共建和推进中国白酒智能制造科教融合产业学院改革,提高白酒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师资科技力量,结合国家级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其他33个各级科研平台等产学研基础,探索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新模式。

  坚持全面推进,改革力争可操作、做示范。聚焦改革目标,推进重点任务,三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明确出时间表、任务书,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力争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和经验。推进科教融合行业创新试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学院,开展国家科教融合建设试点,构建“五育协同、六环融通”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对接产业需求建设“浸润式”学生实训中心,服务行业发展建设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研发创新中心;到2022年底实现招生运行,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工作站。针对白酒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以白酒产业链为纽带的优势专业集群,建立多主体合作的实验实训平台,建成酿酒新技术中试基地、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育白酒产业领军人才;到2022年底,制定详细研究生联合招生方案和本科生联合培养方案,推进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并新增1-2个国家一流专业,全面实行“学术成绩单”制度和“分段式”培养。明确地方和高校的任务职责,学校形成“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入股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文件、运行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通过产学研协同深化改革;到2022年底,完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投资组合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案例示范。

  坚持有力保障,改革注重控风险、重成效。强化风险意识,制定应对预案,化解政策、资金、合作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更大程度保护改革成果。制定科学化规章制度,探索可持续创新发展长效机制,解决专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大政策和产业需求研究,深化内部治理体系,研究制定资源共享共用的体制机制,有针对性调整招生人数和实施联合招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及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中介平台,合理选择转化成果和入股企业,预先降低风险。加强组织管理,建设领导机构,给予政策、合作、人员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倾斜支持,更大层面形成改革成果。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要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整体推进改革;组建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核心专家团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任务落实;共建校地合作推进机制,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市、校、院、科研平台、项目、公司六级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专业成果转化队伍,鼓励企业开放合作,营造创新良好环境。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9/2021/10/14/09b5a14b6a5c42518ddb0979980a30e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