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权威声音 >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报考有关工作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报考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0-17 07:22:11作者:佚名来源: 贵州省教育厅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招生考试院: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21〕1号)有关精神,现将贵州省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报考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重要性

  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少干计划),是缓解和扭转我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的需要。各地、各单位要站在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协同做好有关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立场坚定、思想过硬,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为我省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有关政策

  少干计划是全国研究生招生的专项计划之一,严格执行《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博士年度招生文件,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少干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的全日制专项招生计划,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之内单列下达。2022年教育部下达博士生计划1000人(不分配到省),硕士生招生计划4500人,其中贵州省323人。招生计划数在10人以上的招生单位可招收不超过10%的汉族在职考生,招生计划数不足10人的招生单位全部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的博士考生中,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80%。

  三、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

  符合国家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生源地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应届、往届非在职和在职考生,以及在国务院公布的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工作3年及以上,且报名时仍在上述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在职考生。

  四、资格审查、报名程序及办理时间

  (一)资格审查

  考生登录“贵州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资格审查平台”注册后提交相关信息进行审查,访问地址是:http://zwfw.guizhou.gov.cn/index.html。资格审查所需资料统一在网上提交审查,不需要到现场办理。办理资格审查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提供以下材料:

  1.应届考生:(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信息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学生证钢印页照片;(4)就读学校教务或学生部门出具的在校证明(格式自拟,须写明姓名、性别、籍贯或入校前所在省份、民族、入校及毕业时间、专业等信息)。

  2.往届非在职考生:往届非在职考生户籍必须在贵州省内,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上传以下证明材料:(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毕业证、学位证照片;(4)档案管理单位出具的档案管理证明。档案在省内的考生需上传由贵州省内档案管理单位出具的档案保管证明。档案仍在毕业学校的考生需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档案管理证明(格式自拟,须写明入校前生源地、民族、入校及毕业时间、专业等信息)。

  3.在职考生:在职少数民族考生户籍、档案必须在贵州省内,汉族考生档案必须在国务院公布的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除常规填报事项外,需上传以下证明材料:(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户口本户主页和本人页照片;(3)毕业证、学位证照片;(4)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格式自拟,汉族考生还需注明工作年限),并加盖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法人单位公章,没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同时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

  (二)报名流程

  1.报考硕士研究生流程:

  (1)资格审查办理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24日,每天9:00—22:00,节假日及其余时间不予办理。网上报名后,工作人员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2)领取校验码及《考生登记表》:在省内考试的考生,资格审查通过后,登陆审查平台,自助打印《考生登记表》和领取校验码。需在省外考试的考生,资格审查通过后,自助打印《考生登记表》,到考点所在地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领取校验码。校验码与身份证号绑定,只能使用一次,请谨慎填报。

  (3)网上报名: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凭校验码进行网上报名,请考生务必确定报考学校、专业等信息后,再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平台填入各项信息及校验码。考生在报考时应当仔细浏览各省级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及各报考点公告,按要求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报考点。应届、往届非在职考生定向单位填写为贵州省教育厅。

  (4)网上确认(现场确认):考生应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及各报考点发布的公告,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考生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在省外考点报考的考生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点现场确认。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未按规定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的考生,其报考信息无效。

  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考生未按规定完成网上报名、缴费及网上确认(现场确认)的,其报考信息无效。

  (5)参加考试:考生持准考证到各考点参加考试。

  2.报考博士研究生流程:

  (1)资格审查办理时间: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除工作日外,节假日及其余时间不予办理。

  (2)领取《考生登记表》:报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校验码,资格审查通过后,在审查平台自助打印《考生登记表》,根据招生单位招生简章要求,与招生单位直接联系办理报名手续。

  五、签订定向协议书

  2022年5月20日后,被招生单位录取的考生,可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书》(院校已盖章,在职考生还需单位盖章),到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162号)办理。如考生无法亲自到场办理,请由被委托人携带委托书(原件,格式自拟,双方亲笔签名)、双方身份证复印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书》(原件,院校已盖章,在职考生还需单位盖章,考生亲笔签名)到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办理。不接受任何复印件、传真件或扫描打印件。

  六、注意事项

  (一)实行网上报名后,报考考生应对本人提交的证件及资料、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一律取消报考和录取资格。省教育厅在进行考生网上报名资格审查时,对报考考生提交的证件、资料及填写内容的真实性不负责校验,对因考生提供虚假信息而网上报名资格审查并取得报名资格所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及社会影响不负任何法律和行政责任。经资格审查无误后,按照教育部要求公示5天,公示期间对考生身份存疑可打电话举报,举报电话:0851-85285513。考生公示期间被举报并经查实,将电话通知本人及报考学校,取消其报考资格。

  (二)在职考生,资格审查通过后,自助打印《考生登记表》并加盖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法人单位公章,没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单位同时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在签订定向协议书的时候,一并提交到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

  (三)按照教育部规定,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非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需到定向省份或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等定向地区就业,不得违约,如未在上述8省就业的,不可转走档案及毕业证学位证。考生在报名前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所报考专业在西部8省是否容易就业,慎重决定是否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需回原单位工作,不得违约。

  (四)未尽事宜,请详细阅读教育部及相关招生单位文件和简章(http://www.moe.gov.cn)。

  联 系 人: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

  联系电话:0851—85285464

  

  附件1.贵州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资格审查平台使用指南.docx

  

  

  附件2.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分配表.xls

  

  

  附件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书.doc

  贵州省教育厅

  2021年10月15日


原文链接:http://jyt.guizhou.gov.cn/xwzx/tzgg/202110/t20211015_708995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