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新格局如何真正形成?如何改变过去“单打鼓”“独划船”现象?如何让思政工作更有感染力?
近年来,湖南高校思政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精准施策,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摸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有感染力的“湘味”“三全育人”路径。
2019年1月,湖南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今年1月,湖南举办了“为时代育新人‘三全育人’高端论坛”,110余位高校领导齐聚长沙,形成了《“三全育人”湖南共识》,标志着湖南高校思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虚功怎样才能实做?——项目驱动
“只负责教书,不负责育人”“思政工作,是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老师的事”……“育人,与我无关”现象,曾经在高校较为普遍,由此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0年前,湖南省委、省政府就认识到,抓好思政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湖南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即在省、校两个层面广泛立项,立项内容包括思政研究、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等,几乎涵盖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所有方面,并定期根据工作重点难点调整方向。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三年为一个周期,每个项目(课题)由学校申报,省里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者省委教育工委给以一定的经费资助,学校再相应配套。每年立项高校思政工作课题30个、思政教育研究课题和思政课教改课题100个、择优资助项目10项。
项目驱动好处在哪里?
“思政工作是门大学问,也要有项目设课题;有了项目和课题,思政工作才有了抓手。”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认为,一方面,用项目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一种常态,而思政工作则缺少相关措施,思政课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等,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思政工作方式,比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党团组织活动、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凸显出诸多的不适应性,思政工作虚化弱化现象严重。
有了项目这根“小杠杆”,撬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地球”,便有了支点。10年来,湖南省财政共投入经费1.26亿元,立项建设省级项目4223项,带动立项建设校级项目1万余项,可以说,是校校有工程、院院有项目、人人来参与,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功实做。
心理健康教育,是湖南高校思政工作立项最多的内容之一。“很多学校既无专职教师,更无工作设施。”10多年前,湖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比较薄弱,通过合格心理咨询室项目建设,全省近百所高校的117个校区,建设了113个合格心理咨询室,面积达17343.6平方米,是2009年的3倍。每所学校每个校区都有心理咨询室,有的甚至开到了院系。
湖南师范大学是省级立项较多的学校之一,共计100多个,获批资金800多万元。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周俊武主持的网络育人项目“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下一体化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长沙理工大学也拿到了60项,其中“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湖南工学院,校级项目310个,“充分整合了校内的各种资源,覆盖了3支队伍的几乎所有教师”。
正是因为看到了项目抓手的作用,自2019年起,湖南将实施近10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整体升级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目前已经投入“双一流”思政专项经费5600万元,培育建设了23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40个试点院(系);遴选立项309个“十大育人”思政工作精品项目、373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100项骨干队伍建设项目、193项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9个创新发展中心、5个培训研修中心;还争取省委宣传部连续16年单列计划给省委教育工委每年设立30项省社科基金课题(高校思政专项)。
“之前一个项目都没有。”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做辅导员,2015年获评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但因为课题较少,2003年就已获评副高职称的他,十几年了,却因为条件达不到,无法申报正高职称。
“感觉有点被边缘化了,好多辅导员想转岗。”采访中,大家谈到当时的情况,都有些感叹。从2013年开始,张金学连续成功申报到6个项目,再加上学校的“双线晋升”政策,2019年,张金学终于评上教授职称,“没有这些思政项目,我不可能评上正高”。
不仅是张金学,记者采访的上百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几乎每个人都说,项目既助成长,又让自己超有成就感。
“就是要让大家感觉春天来了!”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徐伟说,“在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项目都是省级教改项目,大家的工作热情更高涨了,职业美誉度大幅度提升了。”
包括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在内,人人都可以拿项目,撬动了全员育人的大格局。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鲁良,做了20多年学生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一有事是老师找辅导员,你的学生又如何如何了,现在是‘我要找我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成为省级教改项目后,湖南更加强调课题质量,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同时,为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项”现象,湖南采取“揭榜挂帅”和成果认定方式,创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攻关项目。“过去是全部课题先立项,现在有的是把成果先搞出来再择优认定,谁行谁上,英雄不问出处。”徐伟说。
“单打鼓”现象如何改变?——以上率下
2019年12月24日,中南大学。
一首有关梦想的诗,一段有关奋斗的经历,由时任湖南省省长、现任省委书记许达哲娓娓道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在3个半小时思政课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入了脑,也入了心。
书记、省长在省委常委中带头,为青年学生上思政课,是湖南多年来的传统。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单打鼓’‘独划船’可不行,必须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形成合力。”蒋昌忠介绍,在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之前,湖南就成立了高规格的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乌兰身兼两个组的组长,既抓省直部门常态协作,又抓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从2016年开始,思政工作就成为高校书记们年度述职评议的一项内容。在他看来,湖南特别注重省级层面“书记、省长带头抓”,而这种“带头”,传导到各高校,有力促进了校级层面“书记、校长带头抓”、院系层面“书记、院长带头抓”局面的形成。
新生入校,毕业生就业,五四青年节……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为青年学子讲授思政课的,常常都是书记、校长。
主持校领导“接待学生日”1次、师生座谈会3次、师生午餐会5次,讲形势与政策课4次,深入课堂5次,深入宿舍6次,担任班主任、联系两个班级——这张年度“思政课表”,属于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该校的校领导“接待学生日”,已坚持19年。
全年进课堂听课67次,到二级学院调研70余次,与7000多名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讲党课22次,到学生寝室看望慰问学生136人次,深入班级和学生交流16次,参加学生社团活动8次——这张年度“七进两联系”清单,属于湖南理工学院全体党委班子成员。
书记谈心会、校长沙龙,已连续举办58期,属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以书记、校长为代表的校级领导这支育人队伍,人数不多,力量却不小。“一把手”挂帅,抓住的是协同育人的“牛鼻子”。
正因为看到了这支队伍“人少力量大”的特点,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面向全省高校,推出“高校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交账任务”,将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配备分别纳入项目和任务:未配齐的高校,将会收到省委教育工委点对点发来的函件;配备率低于60%的学校,厅里还会约谈书记、校长;相关指标全部纳入厅内项目评审和指标分配,以及有关工作评估、评价、考核等进行强力督办。
“效果非常明显。”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刘书华举例说,2020年全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评审中,厅里将“三支队伍”配备表格提供给每一位评委作为参考,队伍配备,谁好谁差,一目了然,参评的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都说,触动很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快了本校“三支队伍”的人员配备速度。中南大学2020年招聘40人左右,补充到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编制内引进20名专职辅导员和4名思政课教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配备,已达到1∶160,高于国家标准。
据统计,2020年,全省高校共增加专职思政课教师977人、辅导员527人,目前有思政课教师3500余人、辅导员6900余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59人,共计1万余人。
与此同时,湖南不断加强“三支队伍”专业化建设。从2015年开始,湖南每年对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予以倾斜,第一年立项20个,此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立项达到67个;从2016年开始,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至2018年共计109个;从2019年起,湖南又在高校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中,单独为辅导员立项中青年骨干、优秀团队、名师工作室15个。从2018年起,在“芙蓉教学名师”等评优评先中单列思政课教师指标。每年,评选10名“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20名年度人物提名;每两年,举办一次覆盖全省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大赛,目前已举办8届。
“我当了11年辅导员,见证了这一岗位从‘谁都能当’到‘也有专业要求’转变,再到‘专家化发展’的期许。”湖南大学的辅导员杨文蕴,手中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十几个职业技能证书,还是省级“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项目领衔人。
“三支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在2019年教育部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湖南共推选29名教师参赛,27名教师获奖,获奖率居全国首位。2018年6月,教育部在湖南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同年湖南有2名辅导员入选第十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占全国总额的20%;2019年,1名辅导员获首届“最美高校辅导员”;2020年又有2名辅导员入选新一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人物;在近期结束的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湖南有2名辅导员分获一、二等奖,其中1名辅导员以总分第一摘得桂冠。
如何让思政工作深入人心?——品牌提升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思政工作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湖南立足区域丰富的育人资源,围绕新时代战略、特征、需求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文化育人、成长辅导、实践教育三大品牌;同时鼓励各大高校凝练特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打造精品思政品牌,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拿文化育人品牌来说,近年来,湖南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湖湘文化为内核,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新高地,立项建设138项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51项文化育人工作精品项目,形成一批校园文化品牌,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数量的总和占到全国的10%。
其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实现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建设红色教育品牌,是湖南高校思政工作的基调。
走进湖南高校,随处可见“红色”印记。
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只见道路、楼馆、园林、湖泊等全部采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的名字命名……“一师的传奇不少已固化在一师的土地上。”该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敏说。
在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介绍,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优势,改革课程体系,突出红色基因特色,把红色文化融入十大育人体系。目前,湘潭大学“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全覆盖,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到1.5万余人次。
在创建红色教育品牌过程中,各高校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有“宏大叙事”,也有“精美茶点”,红色教育越来越接地气。
湖南科技学院“90后”辅导员王素芳带着红色故事进寝室:半条被子、红军血战湘江、陈树湘断肠明志……“在我看来,青年大学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研究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根本,红色文化是血脉。”谈及带着红色故事去查寝的初衷,王素芳说。
以成长辅导为引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湖南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打造的又一思政品牌。
10余年来,湖南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端口前移,在各高校二级院系培育成长辅导室,以辅导员为主体,以专任教师为补充,围绕学生在发展中出现的成长烦恼,入驻开展辅导服务,在机制上实现“重心下移、起点前移”,快速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有效化解大学生心理困惑。
湖南重点打造的第三个品牌是实践育人。与地方、与社区、与单位搭建育人共同体,已经成为湖南高校的普遍做法。2009年以来,湖南投入经费493.1万元立项建设省级德育实践项目1427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观察社会、了解民意、体会人生。从2016年开始,湖南每年立项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15个,每个项目支持3万元,引导高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形成高校实施、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在全省建设三大思政品牌的同时,湖南推动各高校开展育人特色项目培育。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校特色亮点的提升和总结,虚的做实,实的做强,强的做特,特的做亮,紧紧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校级品牌。
“‘青春绽放志愿花,爱心育出文明果’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打造学在中南涵养学风的空间名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价值引领课堂……”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一口气介绍了该校打造的6个思政品牌,他说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质量,必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化、精细化。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一体化深化,项目化驱动,整体性推动,品牌化提升。”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向阳说,湖南农大“三全育人”体系始终凸显“以农育人”工作特色,农业大学的学生必须学农、知农、爱农、为农,成为奉献者、服务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设“青年毛泽东”等VR教学资源库、打造具有民政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推行以专业志愿服务为特色、具有湖湘气派和民政特色的“三全育人”品牌。
……
经年累月,湖南高校思政工作特色逐渐鲜明。徐伟说,通过特色化凝练、品牌化提升,全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由“经验事务”向“科学规范”转型,工作方式由“单一化”向“协同化”转型,工作实效由“个别典型”向“共同发展”转型,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据2020年高校师生思政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全省高校师生理想信念坚定,在关键和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中,湖南省共有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人物、入围推荐人选11名,占比6.7%,在全国名列前茅。(记者阳锡叶赖斯捷李伦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坚守,为了书声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