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日,有媒体报道,“鸡娃”正成为一些家长圈的流行病,孩子的课后生活几乎被各种培训包裹;与此同时,还有媒体报道,一些培训机构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比赛,几乎做到了“凡赛必获奖”。这类现象快速走热,引发各方讨论。截至11月18日,微话题#鸡娃成为家长圈流行病#已有阅读量646.4万次。
舆情脉络
近日,《工人日报》报道,近几年,“鸡娃”成为大城市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被家长们喊作“鸡娃”。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有些商场几乎被培训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这些品种繁多的培训机构中,“凡赛必获奖”的现象也引起了媒体关注,被舆论称为“鸡娃”的真实写照之一。近日微信公众号“半月谈”刊载题为《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大奖赛”泛滥污染青少年》的文章指出,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这让不少家长质疑,有的甚至大呼上当:人人有奖,评奖意义何在?“感觉好像被骗了,大张旗鼓地准备,到最后发现是自娱自乐。不管水平什么样都能获奖,这个奖杯相当于是我们家长自己花钱买的”。
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有家长本着以赛促学的目的,让孩子增强学习兴趣;也有家长本着长见识的目的,让孩子到各地参加比赛,“权当旅游,还能参加比赛,一举两得,也不算亏”。另一方面,更多家长希望通过比赛获奖增加孩子升学竞争的砝码,甚至在将来学习成绩稍差时,成为升入普高、大学的“救命稻草”。不管出于哪种心理,导致的结果是“凡学必赛”,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孩子和家长需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校内外艺术培训,是增强学生美育的有力措施,但“凡学必赛”推高了家庭美育成本,“凡参赛必获奖”更是降低了奖项分量,而孩子们,则沦为“鸡娃”。更不要说,家长和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获得的“一纸奖状”,很可能就是“一张废纸”。
而对于“鸡娃”这种现象,也有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有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能因为父母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好”就可以上不封顶。
舆情反馈
◆ 《新华每日电讯》:培训机构看上的是家长的钱
家长看中的是奖杯,培训机构看中的则是参赛报名费、培训费、外地参赛住宿费等,想深挖的不是学生的潜力,而是家长的钱袋。培训机构组织比赛,加课集训能赚钱,反过来,学生参赛拿奖,又能成为他们再次招揽生源的招牌。
“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就像上演一场“国王的新衣”。不少家长虽然竞相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奖杯奖状,其实心里也明白,“人人有奖,评奖意义何在?”很多“野鸡”比赛,只不过是让家长花钱买奖。
◆ 中国经济网:成功焦虑不利于成长
不少家长希望以赛促学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期望通过到各地参加比赛丰富孩子的阅历、开阔视野,或希望通过比赛获奖增强孩子在升学竞争中的筹码,只要对孩子有利的事情,家长往往不惜成本。商家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凡赛必获奖”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家长们的“成功焦虑”与功利算计,他们渴望子女出类拔萃,于是“花钱买奖励”,用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奖项来装点门面,证明孩子的出色和家长自身的优秀。
“凡赛必获奖”让家长遭受了物质损失,让比赛成为有名无实的“圈钱游戏”,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比赛,家长们要少一些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多一点理性。
◆ 四川在线:扼制“凡赛必获奖”需各方形成合力
对于泛滥的“大奖赛”,相关职能部门不能任其妄为,毕竟完全靠家长去抵制,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家长既有比赛的欲望,也有参与比赛的动力,再加上培训机构老师的诱导,这更需要职能部门及时检查,掌握相关信息,对于违规的比赛要当即取缔,对相关人员要给予处罚。对于培训机构,同样也有不规范组织比赛的考量,屡教不改者同样也要给予处罚。如此,倒逼培训机构不再热衷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说到底,凡赛必获奖只是编织了一个谎言,是在“毒害”青少年,更是在危害教育。
网民观点选摘
● 商家在贩卖焦虑
@小琳啵啵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来一开始只是商家贩卖焦虑的宣传,却被一些家长奉为圭臬,不断地给商家送钱。
● 家长需要摆正心态
@淹没在人山人海:要改变这种焦虑心态,就不要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杆,注重快乐而有成长的童年,而不是一辈子在为赶超别人而拼命。
@富尔雅佳人:很多家长都有子女成为人中龙凤的心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的事实。
● 竞争大,能理解
@荷包蛋:“鸡娃”的家长和“鸡娃”都很不容易,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减负,但是面对竞争压力,也很难做到云淡风轻。
● 减负需形成合力
@爱听歌的文昌:现在家中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舆情观察
“鸡娃”的流行,一方面源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和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的宣传分不开。正如大部分评论所说,培训机构牢牢抓住了一些家长迫切希望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抢跑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鸡娃”之风,同时让他们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凡赛必获奖”的现象。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竞赛、证书与升学脱钩。今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但是,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当下的激烈竞争,很难做到“佛系”,即便是明知所谓奖状含金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本着技多不压身的心态,也会督促孩子在各种培训中奔波。有评论指出,只要家长这种焦虑、攀比的心态存在,不管媒体怎么曝光,还会有家长前仆后继。
当然,对于校外培训,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学习、培训完全以比赛获奖为导向的功利思维不值得提倡,但的确有一部分人存在课程或是艺术培训的需求。比如,有的家长通过竞赛检验子女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等。基于此,有声音认为,当下,有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净化市场,面对不怀好意的黑培训机构,要敢于亮剑,加强教育行业监管,树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规程,斩断资本伸向教育的黑手。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艺术学习需求,应当不断提高公益性艺术教育的普及率。既可以由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和艺术活动,让更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志愿团体作用等方式,让学校艺术社团、少年宫以及社区艺术志愿者,在艺术培训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希望子女成才的心可以理解,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对他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因材施教,方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潜能。若家长只是因为焦虑而“鸡娃”,很大可能会事倍功半。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下一篇:培训机构为何频频“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