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舆情 > 每周教育舆情观察:中学校服收费2300元别让校服沦为家庭负担

每周教育舆情观察:中学校服收费2300元别让校服沦为家庭负担

发布时间:2020-04-23 18:56:49作者:来源:

一、每周教育热点TOP10排行

本周教育舆情热点集中于教育惩戒规则、教育培训、校园暴力、食品安全等方面。此外,初中校服收费过高等事件也引发媒体重点关注。

11月21日至11月27日,教育热点TOP10如下: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监测周期:11月21日—11月27日)

二、热点事件解读

舆情传播态势:网络媒体率先报道,新浪微博话题助推舆情升温

近日,江西南昌县豫章师院附属学校因“校服”一事火爆网络。11月24日,看看新闻网报道称,该校初一年级统一订购校服为罗蒙牌,共13件合计2300元。不少家长质疑“太贵了”,还有家长反映质量有问题,学校回应称:“如果像升旗啊,像搞这个班集体活动,如果别人都穿校服,那你的小孩不穿吗?”,一时间“天价校服”引爆舆论。随后,新浪微博话题进行关注,舆情再度升温。#初一学生校服收费2300元# #校方回应初一学生校服收费2300元#等话题总阅读量超2.7亿,讨论量近9000条。

(监测周期:2019年11月21日至11月27日,单位:篇)

校服逐渐成为家庭负担,应该进行规范

校服作为一所学校的标志或者象征,具有管理便利,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诸多优点。在校服的选用、选择及购买上,监管部门早已出台措施予以说明。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2016年,南昌市教育局印发《南昌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办法》(试行),也强调“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充分体现学生自愿购买校服的原则,切实做好校服征订意愿搜集工作”。但时下校服购置和使用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舆论认为当前集中反映的校服价格太高、套数过多和订购不合理等弊病,都说明校服订购过程中的控制程序未能发挥作用,校服已成为家庭教育支出中一笔不小的负担,到了该规范的时候了。红网文章称,当务之急,应在校服新规出台后,辅以配套性的操作指南和实施细则,对校服的质量、套数、价格作出明确的规定,压缩各执行者实践的弹性空间,让“自话自说”变成“群众监督”,以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的民主、公开、透明的校服选择和评议制度,才能成为“阳光利器”。

中学校服收费2300元事件热点词云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校服的选择权不如交给家委会和学生

既然有了明确的政策支持,舆论认为,该不该购买校服、购买什么样的校服,应由家委会、家长和学生说了算。九江网文章认为,选用校服要建立家长、学生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显然,南昌这所学校不经过家长委员会就决定校服牌子,并直接订购且向家长收钱,是违规的。《山东商报》则认为,揆诸现实,校服价格太贵、质量不高、样式难看以及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问题并非个案,究其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家长和学生话语权旁落,校方过于强势,校服选用流程不透明,缺乏监督。

近四成观点认为学校的表态表面上自愿,实则“软强制”

网民观点分布

近四成网络舆论观点认为学校的表态表面上自愿,实则“软强制”,这部分舆论观点认为在学校家长、学生是弱势群体,如果不遵守校方规则,孩子或许受到不公平对待;31%的观点质疑高昂校服费背后利益链应,部分舆论呼吁公开账目及采购环节;23%的观点认为一次性13件真的有必要吗?8%的观点认为会助长攀比之风盛行。

校服的选择应本着公开透明、家校沟通原则上进行

众口难调,本就是校服订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舆论称近年来校服问题频发,衣服套数多价格贵、质量不过关、家委会无话语权、自愿购买原则难落地等问题,可以说是通病。而此次发生在南昌县的校服事件,暴露出来也是这些典型问题。在校服问题上,国家及地方曾连续发布政策予以规定,既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校服款式、价格确定,还是招标、验收,对于校服采购,学校家委会、家长、学生都应具有话语权。

就该事件来看,涉事学校在此次校服采购中是否违规、家委会是否具有话语权等问题,应由当地政府监管部门调查解答。但校服的选择,还应本着公开透明,家校充分沟通、尊重家长及学生的原则上进行。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屈俊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