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友声音 > 青岛农大:黄河滩上书写强农兴农新诗篇

青岛农大:黄河滩上书写强农兴农新诗篇

发布时间:2021-11-05 21:57:09作者:佚名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多支青岛农大师生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在黄三角盐碱地上耕耘不辍,搞科研、做服务,把实事办到黄河滩田间地头,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书写强农兴农的华美诗篇。

  以“农大实践”书写脱贫篇章

  青岛农大的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实践助力毛坨村摆脱贫困,为其量身定制农业生产规划,先后成立了7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了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科技特派员们针对毛坨村土壤情况研发和推广系列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在村里示范推广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帮助农民实现脱贫梦想,一批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在毛坨村“开花结果”,有力践行了帮助农民盐碱地上摆脱贫困的“农大实践”。

  以“农大良方”书写致富篇章

  青岛农大科技特派员以致富良方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以毛坨村为起点,农业科技服务持续向黄河三角洲辐射扩展,不断加深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东营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利津县政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利津),全面推进了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先后组织选派12个学院的27支研究团队、200余名专家教授和200余名研究生,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东营市,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推出一批适宜盐碱地生产的农业新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为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出了一剂剂“农大良方”。以盐碱地适生种质资源为基础,构建了花生玉米间作模式、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等多种新兴高效生态农业系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围绕盐碱地综合改良和高效利用,累计申请各类科研项目7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开展农业生产,累计节水30亿立方米,粮棉油作物累计增产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为农民群众在遍布盐花的盐碱地上开出了“致富良方”。

  以“农大智慧”书写振兴篇章

  青岛农大农大科技特派员以“农大智慧”开创黄河三角洲智慧化农业。立足科技前沿,以“农业生态化”和“优质种植产业化”在黄河滩上开展科研创新和进行科技服务。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后,与农高示范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生态农业研究院。19个专家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研究院,开展了超过20项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旨在瞄准发展前沿,抢占“互联网+”发展高地,集中打造了一系列智慧化集成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盐碱地产业振兴发展。生态农业研究院将创建国内首个耐盐碱作物智能精准育种技术平台,科技特派员们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建立盐碱地作物种质资源圃,开展盐碱地耐盐碱植物产业化示范工作。目前,学校主持实施的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新品种栽培与云服务推广示范项目已落地东营,利津县明集乡的花生小镇正在建设中,以“公司+大学合办研究院”的模式集合展示耐盐产业成果,科技特派员们在这里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推动耐盐高油酸花生和耐盐植物产业链健康发展,在广阔的黄河三角洲大地上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农大智慧”。

  


原文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1/11/5/art_11972_102947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