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县中”何以走出“衰落”困境?
评论员观察
在大多数县域里都有那么一两所知名高中,它们代表着这座县城的最雄厚的教育实力。而近日,有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县中”已然失去了当年的辉煌,难掩“衰落”之势。
“县中”为何好景不再?最直观的原因是“县中”在“人才”这个方面出现了“缺口”。过去“县中”的辉煌历史,是由高校毕业的优秀老师和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共同创造的。反观今天,不少“县中”很难开出具有竞争力的招聘条件——大多数优秀的师范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多数“县中”的教学条件也难以与城市高中匹敌——很多出色的优质生源就流向了城市里的学校。缺乏优质的“师生”人才,“县中”要给出优秀的成绩单,谈何容易?更关键的是,这种“人才困境”给以“县中”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带来的是一种“恶性循环”——缺“好老师”,学校对于“好学生”的吸引力就下降;而难出“好学生”,“好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影响。
要破解“县中”的“人走分低”困局,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均衡县域教育资源,推动实现教育公平上多下功夫。目前,很多“县中”“硬件”水平未必比城市里的学校差,也同样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塑胶操场。如果“县中”也能够在提高“软件”水平上加大投入,吸引更多优质教师扎根,再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学生就能在县城接受优质教育,学生家长也就不必加大家庭教育支出,将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学了。
近年来,很多地方也已经为优化县域教育资源做出了努力。例如,云南一个深度贫困县就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花了近2亿元修建高中。该县发展教育的决心值得肯定,但要真正实现教育水平提升,并非只是“砸钱”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比如从地方政府来说,要将发展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上,以积极态度优化当地教育发展环境,从政策、人力、资金到基础设施,都应给予当地的教育单位更大支持;而从教育单位来看,努力突破“人才”局限,不仅要通过“引进来”,更要依靠“育起来”。加大对教师团队的培养建设,是“县中”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而不是任 “人才缺口”撕裂,无法延续未来的发展。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