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信阳师范学院:切实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落细落小落实

信阳师范学院:切实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落细落小落实

发布时间:2021-11-05 21:34:35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信阳师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力举措、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实践、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重要支撑来认识,切实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在学校落细落小落实。

  

  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全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现场交流会后,学校安排专人搜集省内外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情况资料,梳理书院制的内涵及历史演变,标注各高校书院设置情况,特别针对书院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组织架构、导师队伍、通识教育、文化建设、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了分类归纳,对各高校书院制实施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摘编了部分专家研究成果,将“书院制”学习材料汇编成册,送呈给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为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顶格建立组织机构。校党委把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及时研究成立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相关校领导任副组长并兼任综合协调组、课程支撑组、后勤保障组、方案设计组、淮河校区组等机构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组成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工部,学工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体系,确保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扎实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高质量开展。

  

  邀请专家专题辅导。为深入学习书院制育人模式运行情况,学校特邀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毅作题为《现代大学书院的缘起、发展与展望:理论审思与实践探索》的专题报告,全体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和专职辅导员参加报告会。报告从现代大学书院的历史沿革、产生及意义、理论审思、实践运行和未来展望等五个模块对现代大学书院制进行深刻解读,从不同视角比较分析古今中外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特点,探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处理好形与神、利与弊、实与虚、远与近、点与面、中与西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合理化建议。报告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使我们深刻了解现代大学书院的发展历程,认清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发展趋势,增强做好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信心决心。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不了、拖不起、慢不得,校党委坚持“稳、准、实”的主基调,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着眼、宏观思考、长远入手,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既考虑横向上的广度,也兼顾纵向上的跨度,科学制定“规划图”“路线图”“施工图”,明确时间节点,细化责任分工,建好工作台账,从严、从高、从快,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探寻书院制改革发展之路。同时,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校内激发“头脑风暴”,引导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校外精准“取经引智”,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对实施方案进行再打磨、再凝练、再提升,确保实施方案不虚、不空、不偏。

  

  加强物理空间改造。硬件设施建设是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重点所在。校党委按照打造样板、建造精品、塑造标杆的要求,高站位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规格建设实体书院,不到2个月的时间,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快马加鞭、倍道而进,如期建成校本部“谭山”和淮河校区“致学”“崇实”3个书院,2021级新生已顺利进入书院学习生活。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师范特色,突出建设重点,叫响“谭山”品牌,按照“重基础、强师能,重陶冶、育师品,重贡献、铸师魂”的人才培养要求,推进师范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构建融通课内课外、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文化生活、管理服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范生综合素养体系,培养“一践行三学会”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将“谭山书院”打造成学校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一张靓丽名片。

  

  (信阳师范学院 供稿)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1/11-04/23415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