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日,云南一深度贫困县花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引发热议。这种“砸锅卖铁办教育”的举动背后,有怎样的动机,2亿元花得是否值得等话题成为讨论焦点。截至11月20日,微博话题#深度贫困县砸2亿建高中#阅读量达15.9万次。
舆情要点
● 建立高中势在必行
据报道,云南省绿春县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之前,该县没有单独的高中,只有初中、高中一体的县一中。这所中学占地60亩,除去难以利用的坡地,容纳6个年级近4000名学生,显得拥挤不堪。
此外,高中部长期面临着被其他县市“掐尖”的尴尬局面。当地成绩优秀或家境优越的初中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去外地读高中,同时,这些高中也会拨出专门的名额或给出优惠政策来吸纳绿春籍学生。这就让高中办学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立一所能留住本地学子的高中,已经势在必行。
● 特殊地势致成本高昂
据悉,建立新高中花费的准确数据是1.98亿元,这是几年来一笔一笔地争取中央、省、州各级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以及政策性银行贷款累积而来的。目前到账1.3亿多元,仍有近7000万元缺口。
2018年9月,高中部从一中剥离,搬进了依山而建的新校园,校园占地163亩,陡峭的地形,不仅使可用建设面积十分逼仄,也使得地质滑坡的隐患格外棘手。校长陈云山表示,学校盖在山坡上,最担心的便是地质灾害。挖山、填土、固坡,这些都需要大量工程措施,极大提高了建设成本。
此外,绿春交通不便,运输建筑材料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如钢筋、水泥等大多来自一两百公里外的元阳、建水等县。这些地方直线距离虽不远,但山路狭窄崎岖,汽车要跑三四个小时,运输量也小,这也是建设成本巨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教学成果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陈云山说,学校建好后,主要还是生源的问题。家境相对优渥的学生更有可能流失,所以关键就是留住经济相对困难的农村生源。为此,从今年开始,绿春高中试办预备班。这两个初中班主要面向县城以外各乡镇招生,选拔小升初考试中成绩突出的乡村学子。
绿春县教体局局长杨贵明表示,目前,已经看到变化。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读高中,2018年高中录取了700人,今年足足翻了一番,将近1400名同学入读新一届高一。今年夏天,第一批在新校区就读的高三学生如期参加高考,其中有2人夺得了6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5人超过一本线,70多人超过二本线,和一些知名中学比固然仍有差距,但已经是绿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舆情反馈
◆《楚天都市报》:贫困县花重金建高中难能可贵
筹措资金艰难,在大山中建校园也不易,平整土地与材料运输都麻烦。这种克服困难大办教育的精神,令人起敬,带来的变化令人欣喜,也说明一个道理,办教育没有钱还真不行,只有舍得投入才有产出。
绿春县是基层教育的一个缩影。近日,新华社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师资流失,这当然与教学环境与待遇有关。“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这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写照。尊师重教不能是一句口号,要让资源向教育行业倾斜才行。
◆ 微信公众号“光明网”:砸锅卖铁2亿元建高中,建完之后呢?
贫困地区在教育投资上适度超前,值得嘉许也值得推广。不过话说回来,在学校建起来之后还是得考虑到高水平投入的持续性问题。此前像陕西省宁陕县、江西省铜鼓县等一些并不发达的地区,超前推行幼儿园或者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就引发了相关的争议与问题。
对绿春县来说,建学校所代表的硬件建设,远远不是最核心的。报道提到,绿春县长期面临着被周边地区“掐尖”的局面。相对于硬件投入,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比如师资等,是很难短期内提升的。本质上这种现象是教育资源地域分化的结果,而这种分化,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经济水平的差距上。尤其是绿春县本身财力不足,如果后期的软件建设,跟不上这2个亿高中的硬件环境,那么穷县办富教育的积极效果也会被打折扣。对当地来说,不应将穷县办富教育理解为建一所学校这么简单,它仍然得平衡经济实力和教育投资之间的账本,毕竟这是一场长跑,更值得投资的地方还在后面。
◆ 红网:重视教育就是重视脱贫
贫困县在脱贫攻坚的同时将钱“花在刀刃上”,重视教育事业就是重视脱贫。
扶贫先扶“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可见,富民强国,教育先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强大、想要发展,关键看青年一代;而青年一代强不强,关键在教育。绿春县虽头顶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但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咬紧牙关”,倾尽全力修建学校,以教育事业为先,不在意眼前的“小利益”“小得失”,不得不说其眼光很长远。一旦这些学生学成归来,势必会成为该县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何愁不能脱贫致富?
网民观点选摘
@南柯:花2亿元建学校,花在实处就好。没有必要看到贫困县花巨款就恶意猜测其动机。
@闹闹你好:支持,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优质的教育让学生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做好教育就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小青龙:基建成本很高,花来搞教育也值了,教育脱贫是个长期工程,通过教育来改变一代人,然后影响下一代。
@王一宝贝:相比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难的是如何吸引青年教师人才来到落后地区长期教学。
@LIHAO:花这么多钱搞硬件建设,可能效果不如预期。如果把钱用在招聘优秀师资、老师待遇上,或许会好更多。
舆情观察
“贫困县”“2亿元”这样具有反差的字眼,很容易激起各方的好奇心。毕竟,在过往的新闻报道中,贫困县与高额预算同时出现时,负面居多。因此,该新闻最初出现,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绿春县发展教育有远见;也有人认为,贫困县投入这么多钱建学校,不太值。
从校长和当地教体局局长的回应来看,建学校花2亿元的确是形势所迫:一来,因为办学环境逼仄和生源流失问题,新办高中势在必行;二来,当地的地质环境,使得建设成本高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一回应,大部分网民表示理解,甚至夸赞当地这种“愚公移山”的魄力与勇气。但是,也有评论指出,或许逻辑上这一解释可以理解,不过要平息质疑,还是不妨用更加透明的账本来回应。
此外,学校建好之后,如何发展也是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媒体的采访可以看出,尽管学校建设部分资金还有缺口,但是,前期投入的成果已经逐渐凸显。比如,在这里就读的不限于本县的学生,几百公里之外的家长也慕名把孩子送来接受教育。而且,第一批在新校区就读的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绿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这足以证明,当地的办学不仅取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也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钱的确花得值。诚如媒体评论——教育水平和教学设施经得起考验,老百姓支持,那就说明这笔钱花得值、花得好,符合老百姓的迫切需要。
当然,除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软件方面的提升也是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舆论普遍认为,当下,绿春高中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是,后期软件方面的投入和提升还有待继续加强。
有些贫困县,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劳民伤财,应严肃批评。但是,绿春县为了发展,倾力投入,培养人才是在打一场扶贫的持久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不是“立竿见影”的行业。绿春县在脱贫工作中将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让人钦佩,也值得借鉴。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上一篇:“县中”何以走出“衰落”困境?
下一篇:论文涉嫌造假,无论是谁都要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