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钱江晚报:85后副教授“跨界”保护文物

钱江晚报:85后副教授“跨界”保护文物

发布时间:2021-11-13 02:25:00作者:佚名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历经数百上千年的石刻、雕塑、壁画,如何抵抗岁月侵蚀焕发迷人光彩?老底子手艺中是不是渗透着古人对化学材料的独特理解?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这是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方世强研究的方向——文化遗产科技保护。

  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顾名思义,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难题,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方世强一直坚持的热爱所在。

  近年来,他还参加了杭州飞来峰、烟霞洞保护工程监测评价项目,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保护技术研究以及宁波望京门保护工程监测等项目,取得一系列成绩。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方世强申报的《明清时期浙江地区传统灰塑制作工艺研究》获批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次尴尬经历

  让他从实验室走向田间野外

  一说到文物与考古,不少人脑海里会出现手拿洛阳铲、腰挎罗盘的“摸金校尉”。方世强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在野外,但他不拿洛阳铲,更用不上罗盘,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文保材料研究。

  “85后”方世强本科、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研究应用化学。当初冲着“应用”二字选择的专业,最后发现“理论多于应用”,“大四写毕业论文,我跟着师兄参与了一个文保项目,所学专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非常开心。”方世强说,无意间接触到的文物保护,让他从此喜欢上了这个领域。

  可最终促使方世强从实验室走到野外,从理论研究转为解决现实问题,则是他经历的一次挫折。

  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有五代至元代的佛教石刻造型380余身,是我国南方古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由于山体缝隙,雨水渗透聚集洞内,摩崖石刻侵蚀风化明显,方世强负责飞来峰摩崖石刻灌浆材料的制备。

  “为了不让水渗透下去,就要往贯通的裂隙里灌进一些材料堵上缝隙。我们在实验室做灌浆材料的实验研究,数据非常好,可到了现场才发现,虽然理论上达到级配最佳比例,但没考虑到现实情况,材料中的砂石颗粒比较大,机器没办法灌注到缝隙里。”原本信心满满的方世强带着灌浆材料到现场,却遭遇了和机器不匹配的尴尬,这一次经历让他意识到,研究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寻找文物保护新思路

  2017年,方世强参与了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负责壁画表面加固和灌浆加固材料的制备,以及壁画劣化和环境关系的研究等。

  太平天国侍王府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于1861年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

  方世强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他和同事虽然对我国壁画研究有一些积累,但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太平天国败退撤离时,这些壁画曾被石灰覆盖掉,揭开之后,壁画上残留着石灰,这对壁画损坏很大,半个多世纪以来,侍王府壁画变得越来越模糊,变化越来越快。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我眼下仍然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方世强说,他注意到用现代新型材料和技术解决文物保护难题,也会有“走不通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古人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也许会有新启发。”

  而他申报获批的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灰塑制作工艺研究”,研究领域正是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堪比打印机的导师论文

  让他懂得“严谨治学”

  方世强硕博均师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

  最近,张秉坚教授凭借一篇手写129页、堪比打印的硕士毕业论文火出了圈。

  聊到这个话题,方世强笑说:“我在浙大文保材料实验室看到过导师曾经阅读并整理的文献资料,不止一本,好几本,是用白色棉线装订,排版工整,字迹清秀,真的就像打印机一样。”

  据说这些手写文献资料,是一代代师兄师姐留下来的。“过去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查找文献全靠纸质阅读,誊抄、写论文,手写得如此工整,连个墨点都没有,真是潜心做学问。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手写论文时,也是十分震撼。”

  “导师也是从‘化学’跨界到文物保护,做学问严谨认真,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情。”方世强说,在导师张秉坚的团队中,4代师兄师姐10年磨一剑,对“古代水泥”糯米灰浆的原理、配比、现代仿制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找到古代中国人砌城墙的秘密,在文物修复中发挥大作用,引起世界轰动。

  如今,方世强致力于砖石质文物加固保护、彩绘文物裂化机理、建筑胶凝材料作用机理和失效规律的研究,“10年前,我们学化学的,搞文物保护研究,被认为是‘小众’是‘特色研究’,如今这个领域成了备受关注的‘显学’。”

  这其中的变化,显示了国力强盛后的文化自信,方世强说:“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未来的文物保护将是集合信息技术、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力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历史、人文、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会越来越‘高科技’、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1/11/12/art_1532836_589182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