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温州,过年有很多习俗活动,并且相伴着很多民谣俗语,为此笔者有心进行收集,为了与时俱进,对相关歌谣进行一些修改,现摘选共享。
掸新
掸新也叫换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温州习俗,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温州话歌谣总结曰:“桌上有塳尘,地上有灰尘;不等过年边,还是早掸新。”
燂燂暖
过去十二月过年边天寒地冻,农村老百姓往往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烧火取暖,一边闲谈聊天,这叫“燂燂暖”,温州话歌谣说:“十二月,燂燂暖,柴爿架起真扎根。烘得老人胡须烧,一直烧到背脊身。”
吃年糕
有民谣这样说:“陶糕米,浸爻三番洗;陶糕粉,筛爻密密坌;陶糕奶,吃爻沃覅懒;陶糕心,吃爻暖芬芬;陶糕头儿,吃到黄昏头儿。”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与银。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歌谣这样描述大家吃年糕:“吃吃年糕眙眙灯,白色如银黄色金。时年好,加虔心,迎来五谷又丰登。菜籽头,杂陶糕,味道好爻挡不牢。”
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温州歌谣道出了贴春联的真谛:“贴春联,喜洋洋,黑字写在红纸上。一副贴门台,年年会发财;一副贴上间,年年有谷担。还有一副贴窗边,明天好运早俫来。”
吃分岁酒
温州人吃年夜饭叫吃“分岁酒”,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欢快异常。在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分岁酒摆得很丰盛,歌谣就写道:“高脚红碗桌上摆,十个冷菜随便挟。花生结子配柑桔,油枣烊米雪恁白。闽笋豆芽红萝卜,虾蛤鲜蛏醋蘸蘸。细儿喜欢吃胶冻,不用箸来用手拿。菜头片儿杂韭菜,闽脯熯爻糊恁燔。十个热菜热腾腾,当中年糕高如山。笋干扣肉开门吉,金针全鸡全新换。清蒸全鱼庆有余,猪蹄红烧盘菜搭。盘盘是金盘盘银,一炮打红泡胶煠。粉丝敲鱼拼三鲜,全家团聚八宝饭。杯杯筛满陈老酒,一边吃倈一边呷。大吉大利讲好话,敬老爱幼乐哈哈。 ”
点岁灯
点岁灯是温州过年习俗之一,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一般摆放在灶上,卧室里,谷仓前,道坦里等地方。现在在市区里很少见了,而在温州西部的农村里,却依然盛行。岁灯,意为守岁照明到明年之意,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这真是:“点岁灯,点岁灯,尿盆角里暖芬芬。谷仓点一盏,天天吃饱饭;水缸点一盏,了了滞滞镬灶间;还有一盏点猪栏,猪牛大如山。”
燃放鞭炮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我国最早的时候,“年”其实是鬼怪,最怕火光和暴响,人们便在除夕午夜之际,用燃放竹子,来驱“年”。后来便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被称为“放驱魔炮”,简称“炮仗”。正月初一开始燃放鞭炮,称为“开门炮”,歌谣为:“正月初一打炮仗,家家户户喜洋洋。第一声是开门炮,开门迎来大吉祥。三个‘天地响’,三星进户添;六个炮仗响,好运盛又昌;鞭炮一百响,百子抱着娘。”
拜年
正月头拜年,是为长者拜贺新年,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包括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歌谣唱道:“手巾包,花朗朗,荸荠白,洡糖霜,走亲走戚拜年忙。拜年忙,拜年忙,压岁包,太滥方,新年运道冇话讲。每个人,沃恁爽,近到钞票用不爻。”
眙戏
正月头“过年眙戏”,从民俗文化角度看,与“平时眙戏”有三个不同:氛围不同,更热闹;心理不同,祈求平安;愿望不同,期盼得福。歌谣这样写的:“京剧最热闹,头盔塔拉方。打起打不歇,锣鼓真听爽。温州乱弹班,古老一剧种。文武沃兼备,细腻而粗犷。还有演越剧,抒情冇话讲。江南灵秀气,才子佳人帮。息儿眙木偶,舞枪又弄棒。五官有表情,木头也会讲。”
闹花灯
元宵闹花灯是温州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各地的花灯各有特色,人们做好各种栩栩如生、五彩缤纷的花灯,展示各自的手艺、绝活,参与舞灯比赛。村民们还自愿组合,杀猪、宰羊、做食斛、摆路祭,祭天拜地,祈求五谷丰登,保佑国泰民安。歌谣写道:“温州灯,眙不尽,眙爻一层又一层。眙爻虎灯眙马灯,还有唐僧取经灯;乐清独特龙挡灯,茶山百鸟朝凤灯;竹丝荷花生肖灯,洞头翁垟把鱼灯;平阳发丝做吊灯,十三周岙挑花灯;曹村无骨做彩灯,天仙端着宝莲灯。天上地下沃是灯,追求光明温州人。”
来源:温州日报
林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