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淮阴工学院内涵建设成绩捷报频传,振奋人心。该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农业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不仅是淮阴工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为该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起点新契机。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践行“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工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政治引领,凝聚发展新动能。学校党委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力,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对二级党组织巡学旁听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主题学习、各类培训,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夯实组织基础,提升党的组织力,学校党委坚持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以贯彻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为抓手,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打通落实主体责任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党建品牌,提升政治能力,学校对标对表教育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全省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一批具有淮阴工学院特色的党建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研究成果,创新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着力推动全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高质量的党建成效带来学校事业美誉度的提升,学校获评江苏省2019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校领导班子获评2020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着眼内涵建设全局,激发发展新活力。学校始终统揽内涵建设全局,协调校内外各方资源力量,聚力推动内涵发展,实现了一个个新突破。着眼学科专业,坚持扎根苏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建设“246X”工程和一流专业建设“2612”工程,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建设。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新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一批新工科专业,打造优势学科专业集群,现有省“十三五”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6个,形成了以材料与化工为优势,智慧交通、现代农业为特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超过80%的学科专业均实现与区域特色产业的紧密对接,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排名位居第8位。着眼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区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城融合,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的恩来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区域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需求,组建台商学院,被授予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与地方企业共建传动装备智能制造学院,获批省2021年度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开展“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不断提升国际合作育人的质效。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互联网+”国赛铜奖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突破8000人次,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在96%以上。着眼服务地方,坚持“扎根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定位,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深入推进校城融合“1111”工程,积极把学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单第78位。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地方20余家政府和行业企业签署合作项目1800余项,实现了“1111”工程淮安市各县区全覆盖,合作经费超过3.7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150多亿元。新建25个涉农科研团队,覆盖了种植、养殖、物流与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机械与装备等领域,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
聚焦更名大学目标,汇聚发展新能量。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淮阴工学院成功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体淮工人不懈努力的成果,饱含着学校历届领导和几代淮工人的心血,也是每一位淮工人的共同夙愿。站在新起点,谋求新作为,“十四五”期间,全校上下将以此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发展新起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更加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履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不懈奋斗。 李继林 虞梦
来源:《新华日报》 2021年11月30日 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