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重庆工业职院聚焦“四个立足”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重庆工业职院聚焦“四个立足”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1-12-04 12:09:48作者:佚名来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院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实施,集聚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势,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切实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一是立足顶层设计,夯实双创工作基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构建 “1+3+9+N”工作机制,在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每学期开展现场办公、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学校打造2720平方米的临空梦飞翔创业孵化基地,成立专门创新创业办公室,配备4名专职人员,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公共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制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客座教授、特聘导师管理暂行办法》《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办法》4个管理办法,从双创导师管理、双创资金管理、双创基地管理和双创扶持方面进行规范。

  二是立足实践平台,强化孵化指导服务。学校相继出台创业孵化基地配套管理办法,对已孵化的企业和团队采取相应退出机制,对于基地内具有代表性、前景性团队给予重点对接和帮扶、激励,对在孵或已孵的企业制定退出和扶持机制,解决孵化基地内企业进出的流动性等问题。搭建线上和线下“交互式”服务平台,线上利用校园网站等新媒体技术方式,多元化创新创业线上服务平台运营,线下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孵化服务团队,对入驻的创业团队无偿提供项目开发、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融资服务、人才培训、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并提供工商登记、财税申报等多项代理服务;以公共办公区、创客聚集区、会议和交流区、商务洽谈区等开放式交流空间,组织技术与创投交流、行业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活动;协助创业大学生初创落实和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学校《固本拓新,打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案例成功上榜2020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典型案例名单。

  三是立足双创活动,激发师生共创活力。学校累计开展创新创业大会、赛事专题培训会、赛前动员会等培训会5次,邀请专家走访调研二级学院8次,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训超过30次,有效提高全校师生参与双创大赛的积极性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提升教师指导服务水平,助力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培训5次,共计参与培训教师150余人,壮大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每月定期举行大学生创业集市等创业交易类实践活动,搭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双创之星”系列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座谈会、事迹报告会、优秀项目展等形式,对创业创新先进典型经验推广宣传。与重庆智酷合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惠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科技特派员和专业人士等为主的专(兼)职创业导师30余人,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与培训等服务。启动2个“311”模式计划,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11”模式和“专业+骨干+跨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311”模式,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培养新一代优秀大学生创新型人才,依托现有行业背景和专业优势,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组成师生创业团队。

  四是立足资源优势,构建融通育人模式。学校以“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为基础,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第一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和以“强化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第三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可操作的、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新机制,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常态化运行。学校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优创优帮”“学创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广泛激发学校师生竞赛热情。截至11月,累计荣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3项,市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9项、优胜奖8项,优秀组织3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校在职教赛道和“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实现突破,4支入围全国决赛的队伍共斩获银奖2项、铜奖2项。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112/t20211202_100640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