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轻,不用在各个校外培训班“赶场”,周末也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当昔日快速的节奏放松下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日,联合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发起“‘双减’后,亲子关系调查”。9658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家长参与本次调查,通过他们的回答,“双减”后的亲子关系在一项项数据中被初步勾勒出来——补上“亲子陪伴”重要一课的家长们发现,亲子关系开始“升温”。而拒绝“剧场效应”,也正让家长们的教育焦虑逐步“退烧”。
改革见效
逾五成家长焦虑感下降
“‘双减’后,你觉得自己面对孩子学业时的心态有变化吗?”“‘双减’后,亲子互动是否增加?”……为了调查“双减”后的亲子关系,我们向全省各地的家长们发出了这份线上调查问卷,重点关注家庭教育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56.67%的家长认为‘双减’后,自己面对孩子学业时的焦虑感明显下降或有所下降。还有55.36%的家长认为自己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比‘双减’前明显增加或有所增加。而因为亲子互动的增加,42.92%的家长觉得自己跟孩子的亲子关系更亲密了。”浙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研究员吴思孝分析,总体来说,“双减”对家长的焦虑情绪和亲子关系改善已经初显成效,但更多的成效体现还需时间来证明。
长三角家庭教育智库专家、金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吴惠强教授的观点与吴思孝相似。他同样认为调查数据显示的变化,正说明家长们对“双减”政策总体持积极态度。实际上,从今年8月底到10月底,吴惠强也着手对嘉兴、杭州和金华三地3000多名小学生和初中生家长进行调查,结论与本次调查也比较接近。
“空余时间”
考验家庭教育智慧
“双减”后,如何安排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后的“空余时间”,成为家长、学校等多方关注的重点。
吴思孝说,在本次所有的调查结果里,这个问题的数据让自己眼前一亮:“双减后”,超过70%的家长没有用非学科类培训班填满“双减”后的“空余时间”,而是选择跟孩子在一起度过。“家庭教育本身就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今,‘双减’正悄悄给家长带来变化。”
如何安排孩子“双减”后的“空余时间”,依然是不少家长最为犯难的问题,希望能有相关的指导。马女士的女儿在杭州一所公办小学读六年级。自从女儿上小学后,一家人就鲜有没有培训班的完整周末。“毕竟到了小升初的关键期,不知如何安排才更科学、不浪费。”马女士说。
“调查结果也显示,5.79%的家长认为自己比‘双减’前更焦虑,还有6.75%的家长在亲子关系一项,选择了‘双减’后亲子关系反而更紧张。”吴惠强说,这跟他们对“双减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因而产生过度担心,及家长对“双减”后孩子课余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思考,也没有得到学校及社会更为具体的帮助与支持有关。
“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考验的正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智慧。”在浙江开放大学王定珍副教授看来,“双减”后,许多父母亟需补上“高质量亲子陪伴”这一课,但这不能仅凭家长自身力量,更需要家校社三方联动起来,助力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素养。
在我省,已有多地正在进行相关探索。上个月,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浙江开放大学成立,目前已通过统筹整合全省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及其他工作资源和力量,构建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体系。而金华教育学院则联合金华市妇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和市卫健委等单位部门成立了金华家长大学,并计划组建家长大学讲师团、开发一系列家庭教育家长读物等。
标本兼治
需要更多配套政策
“从爸爸妈妈的参与调查比例就不难看出,在日常家庭亲子关系中,妈妈的参与度明显高于爸爸。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爸爸的心态要比妈妈淡定。”吴思孝说,这也让他开始思考,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能更注重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指导,或许能让更多爸爸投入到家庭教育中,而爸爸们更为放松的心态,也能对妈妈们的焦虑情绪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更多的家庭教育细节,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印证。“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对‘双减’的感受比较两极。小学二年级的小儿子正是‘双减’的受益者,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面对初二的大儿子时,我又很焦虑,主要担心学业负担减轻后,中考成绩不理想。”杭州家长夏女士的矛盾心情,正是本次调查结果的一个缩影。
吴思孝分析,小学中低段学生尚未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双减”效果立竿见影。但对于小学中高段和初中学生的家长来说,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双减”配套政策。例如,优化高中段学生招生比例等方式来拓展学生升学渠道等。而另一方面,也需要职能部门保持教育政策相对稳定,并尽可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更为普及。
“破解沉疴非一日之功,‘双减’如今尚在‘治标’阶段,想要‘治本’,任重道远。”吴惠强说,尤其是做深做实家庭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