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一个下午,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文化礼堂里,一场特别的论证交流会正在进行。当地财政、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和村民代表悉数到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陈述方案的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开身上。
“这条米面自动化生产线能完成26道工序,每班只需要15名操作人员……”听着杨开的介绍,做了近50年米面加工的村民代表、村老年协会会长陈妙顺连连点头:“按原来的生产工艺,一个人辛辛苦苦做上一天不过用掉800斤大米,而机器一个小时就能处理1吨,比过去我们一天做得还要多哩。”
论证会开了近两个小时。参会的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总农艺师王立宏最关注产业转型方面的意义:“今天论证的这条生产线也是黄岩区第一条米面自动化生产线,甚至可能也是全省的第一条,填补了空白。”“顺利的话,到明年5月,自动化生产线就能投用。”下浦郑村村委会主任林保平介绍。
说起来,这场论证会的源头还得追溯到两年前浙工大与下浦郑村的结对。2019年7月,浙工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下浦郑村签订协议,以解决米面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此后,浙工大设计与建筑学院、人文学院也加入进来,发挥各自特长,共同谋划将下浦郑打造成“米面小镇”。随着帮扶的推进,这座村庄呈现出的变化也越来越多——
百年老手艺迎来百米生产线
米面加工户张章森对村里的夜路再熟悉不过。做米面的这天,他和妻子半夜就会起床,在月色的掩映下赶到村里的米面小微产业园,借助那里的半机械化设备,完成浸泡、蒸煮、压条等前置工序,再将半成品带回家,接下来进行手工松丝,在阳光下支起架子,晾晒至干。忙完这一切就几近中午。这样的忙前忙后也要“看天吃饭”:一个月里只能做10~12天,遇到不出太阳的日子或当天有别的事情,就只能歇下来。
张章森10多年前从父亲那里接过了米面加工的家当,但他的子女都没有继续做下去的打算。张章森担心的是,再过10余年,米面制作这项手艺会因为传不下去而从下浦郑消失。“下浦郑的传统米面产业有近百年的历史。米面销路一直不愁,但目前还在做米面的农户里,最年轻的都有50来岁。因为劳动强度大,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去工厂上班或者外出打工做生意。”林保平告诉记者。
和下浦郑结对后,杨开来村里已不下20趟。在他看来,下浦郑的面农挣的是辛苦钱,米面产业的瓶颈也很突出,“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无自动化、劳动群体年龄偏大、品质不稳定”。“虽然目前销路很好,但因为是家庭作坊来做,无法满足现代食品生产许可的要求。如果能做成工厂化的预包装食品,下浦郑的米面还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杨开说。
要让全村就米面产业的发展方向达成共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浙工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培龙在村里先开了第一讲——《米面制品的现代化之路》。他从同是米制食品类型的五芳斋产业化实例讲起,和村民们一起构想下浦郑米面的未来。对于设备自动化,农户们还有几分疑问:机器做出来的米面,能跟我们老底子手艺一样吗?杨开和林保平,还有村里几位经验丰富的面农,一起前往广州、天津等地考察食品加工设备厂家。待亲眼见过设备,并品尝过设备生产出来的米线后,大家有了信心,都认同要把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引进下浦郑。
按杨开他们的设计,米面加工流水生产线总长100米左右,覆盖从原料处理到包装成品的完整步骤,年产量6000吨左右,比目前全村五六十户面农加在一起的总产量还要高。此外,还根据“浙食链”、阳光工厂等要求设置了视频采集、空气调节、废水处理和品控质检等设施。“自动化生产线可以把传统的晾晒改为室内干燥,米面加工不用再看天气行事了。”杨开说。
为了配合米面生产线改造,村里已经在计划,将来成立股份合作社,让大家都可以参与入股,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不仅老手艺能够延续下去,还能把大家从强度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人可以去从事其他工作。整洁干净现代的米面生产线甚至能吸引年轻人回流。”林保平说。提起未来,陈妙顺也充满期待:“以后不用那么辛苦做加工了,我还想发挥余热,去做一做米面销售工作。”
从继承到创新,打造米面产业链
下铺郑即将迎来第一条米面自动化生产线了,然而杨开和同事们的使命远没有结束。在浙工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下浦郑的合作蓝图中,除了搭建第一套米面自动化生产线,还有打造第一个浙江米面标准,以及推动建设全国第一个“米面小镇”的规划。
下浦郑人世代传承、常伴餐桌的一碗米面,还能掀起新的水花吗?去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团队开发出来的七彩米面就让村民们眼前一亮。橙色的胡萝卜面、粉色的红龙果面、绿色的西蓝花面……各式果蔬汁揉面满足了年轻一代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在销售商那里获得好评。目前,七彩米面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生产效益提升20%以上。
在后续的米面自动化工厂建设二期和三期方案中,不仅米面的产能将进一步扩大,再增加2条年产600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还会开辟多元化的产品类型。“未来可以拓展到年糕、膨化食品等,避免产品的单一化。”孙培龙告诉记者。“未来米面产品不仅会进超市、上电商,甚至也可能做成一人份且易于冲泡的方便食品,打开更大的市场。”林保平说。
以米面制造产业为起点,上游的优质稻、七彩果蔬产业蓄势待发,下游的电商、乡村旅游等前景向好。下浦郑村作为台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小镇“米面小镇”,已经以米面产业为龙头,规划出米面创意工坊、金色麦田、米面文化公园、七彩米面公园等一系列产业衍生点。
今天,走在下浦郑的村道,两侧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翻新与美化。村容改造的背后是浙工大设计与建筑学院的智慧,院长陈前虎告诉记者,学院早在2015年就开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到下浦郑的需求。学院不仅参与到“米面小镇”中心、米面生产加工区、米面公园等场所的方案设计,也积极促成村容村貌的升级。“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让公共空间更好地与村民的生活相融。”陈前虎说。
“村里仅有产业可能还不够,要做出品质,还需要提升内涵、文化,打造与其他村庄不同的地方。”陈前虎认为。在他的撮合下,人文学院也加入进来。后者在实地调研后,提出了打造米面IP的一系列方案建议,尝试通过文旅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纪录片和短视频等,讲好下浦郑米面的故事、下浦郑人和村落的故事。“我们3个学院,一个做米面产业、一个做人居环境、一个做文化传承,分工也很明确。”陈前虎表示。
上一篇: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援疆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