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党和人民用生命铸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精神,临沂大学坚定不移地将沂蒙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不移地推动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红色基因教育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沂蒙精神进教材,打造文化精品“主课程”
融入红色元素,彰显沂蒙本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起“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课程体系。将沂蒙精神融入教育部规定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编写了校本教材《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开展系统、专题性的沂蒙精神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沂蒙故事”“临大故事”,充分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融入教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
融入专业体系,发挥协同效应。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将沂蒙精神融入各专业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将专业课程的丰富理论、生动案例融入思政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音乐教学中开设红色艺术欣赏,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融入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故事,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筑梦强国’精品课程”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
沂蒙精神进课堂,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
用好红色资源,丰富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通过第二课堂才艺、技能、展示等丰富精彩的活动,使思政课“活”起来。开展舞剧《渊子崖》、歌剧《沂蒙山》、“沂蒙精神乐舞剧三部曲”等优秀作品展演展映展播,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以及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举办传唱红色歌曲、阅读红色书目、品读红色家书等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遗址、名人故居等地,开展独具特色的专题教育,感悟沂蒙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走进红色基地,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入挖掘红色主题思政教育元素,把传承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红色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等开展实践锻炼。广泛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连续4年承办高校老区行活动,参与高校达102所。组建“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专项团队,历经陕西、山西等4省9市/县,跨越4000余里。组建“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学党史实践团,横跨15省62市/县,跋涉6413公里,奔赴延安、西柏坡、遵义等地学习党史,引导学生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当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沂蒙精神进头脑,疏浚以文化人“主渠道”
打造红色景观,丰富教育载体。推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把沂蒙精神融入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建设各环节、全过程,精心设计打造红色主题人文景观。将沂蒙精神融入“校风”“校训”“校歌”之中,建设了呈现沂蒙光荣历史和临沂大学历史的红色馆(校史馆),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建设了沂蒙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山东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博物馆,在图书馆建设红色文献收藏中心,修建校园红色文化景观——溯园,创作了一批红色雕塑、沂蒙精神长廊等校园文化景点,打造沂蒙大讲堂、书香校园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在学报、校报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育人氛围。
打造文化精品,发挥榜样力量。打造文化精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全融合的文化育人体系。把电影《沂蒙》、电视剧《沂蒙六姐妹》等沂蒙精神影视剧搬进课堂,组织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交响乐《沂蒙畅想》、舞台剧《沂蒙印象》、情景剧《沂蒙情深》、话剧《沂蒙母亲》、舞剧《渊子崖》、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艺术党课《初心》等作品,把沂蒙精神“唱出来”“演出来”,把沂蒙榜样“树起来”,让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沂蒙六姐妹、王换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王传喜、赵志全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这些发生在沂蒙大地上感天动地、震撼心灵的人和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源源不断的养分,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