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民族文化浸润美丽校园

民族文化浸润美丽校园

发布时间:2022-01-06 04:08:35作者:佚名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圆凳石桌都是壮锦、铜鼓元素设计,豆腐坊、藏宝阁(农耕文化展室),中华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马蹄小学曾是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却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校内装饰独具壮乡文化特色。

  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不断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走在隆林民族学校,你会发现来自各个少数民族村的孩子非常自信地跟大家打招呼,每个孩子都落落大方。”这是到隆林民族学校考察的教育专家的真切感受。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的世居之地,是我国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自1983年起,隆林先后在高中、初中和小学3个阶段开设民族班,至今已有2.52万名各族学生先后进入民族班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8.64%。

  隆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族群众的教育观念发生明显转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德峨镇田坝村达毛屯彝族人黄仕章,家里4个女儿全部考上了大学。“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推广普通话起到关键作用。”隆林县语言文字工作者介绍。隆林县是广西近年来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县,广西教育厅多次派人深入该县村屯学校推广普通话。

  近年来,广西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共同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学校基础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所有中小学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实现100%全覆盖。

  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为85.68%,高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提前5年达到教育部、国家语委的要求。

  抓好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

  2021年9月6日,新学期,东兴市京族学校一派热闹的场景,学生正在展示独弦琴演奏、高脚罾行走……该校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开设特色的京语教学、独弦琴、京族歌舞等兴趣班。

  东兴市京族学校在校生952人,其中京族学生641人(占比67%),京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

  “京语课上,我会指导学生学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同时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学校京语课教师施维铭说。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点,广西在体育、音乐、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中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

  广西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力推进道德与法治(思想)、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使用,2017年秋季学期起与全国同步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用统编三科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2021年秋季学期在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统编三科教材,到2023年秋季学期,将实现全区中小学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全覆盖。

  同时,广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每年都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还开发地方教材《壮美广西》《红色广西》《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等。

  课堂教学渗透民族团结元素

  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32名新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小学生身着民族服装在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前,用壮语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庆乐小学建于1950年,是一所壮族聚居区的村级完全小学,学校有一至六年级9个教学班,壮族学生占98%以上。这里的学生人人会唱一首山歌、会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会壮汉双语,学校把唱山歌、跳竹竿、抛绣球、滚铁环、打陀螺引进课堂,采用壮汉双语教学。

  和庆乐小学一样,广西其他民族中小学同样发挥民族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园不同角落增加绣球、铜鼓、壮锦等特色文化元素。

  决明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创设“壮乡百草园”栽种瓜果蔬菜、特色中草药;壮族服装、草鞋……贵港市覃塘区蒙公民族初中“那博物馆”,分为壮族生活用具区、壮族农耕用具区、壮族民间文化区3个区域;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开发“抛绣球”等10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并将武术、踢毽子等纳入南宁市体育中考项目。

  广西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介绍,广西各地中小学校以当地的文化资源感染学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记者 周仕敏)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1/t20220104_5922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