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芮城县紧紧围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发展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为统领,以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行政引导、规范、协调和推动职能,摸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良性发展。
一、打破壁垒,形成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
一是形成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芮城县位于山西西南端,晋、陕、豫三省交界处,2012年以前,全县共有幼儿园60所,其中农村园54所,农村园所占比90%。在园幼儿9180人,农村幼儿5305人,农村幼儿占比58%。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城镇园相差甚远,在办园体制、幼儿园管理、师资队伍、保教质量、“小学化”倾向及家长育儿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不惜增加成本到城区幼儿园就读,使原本较为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被打破,城区园孩子挤,农村园孩子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快速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使农村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园,成为摆在芮城县委县政府前的“头等大事”。2012年,芮城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的意见》(芮教字〔2012〕29号),开启了由城区优质幼儿园在农村办分园,全面管理农村薄弱园的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
二是改革农村幼儿园办园体制。对农村幼儿园进行一体化管理,首先面临的是农村幼儿园办园体制的问题:部分较大规模的村集体幼儿园被公民个人所承包,办园性质不清晰;部分较小规模的村集体幼儿园收费不足,无法保证必要的办园条件;部分民办园教育教学“小学化”严重……针对以上问题,芮城县采取措施,打破原有行政管理壁垒,从改革幼儿园办园体制入手,先后回收了4个乡镇5所由个人承包的村集体办园的资产,使公、私难分的承包园变为由县直园一体化管理的公办幼儿园;先后接管了8个乡镇12所入不敷出的农村规模较小的村集体办园,这些幼儿园最大的有80余名幼儿,最小的不到10名幼儿,使小规模村集体办园变为由县直园一体化管理的公办幼儿园;先后接收了2个乡镇3所办园行为不规范、办园水平较低的民办园,使民办园变为县直园一体化管理的公办幼儿园。截至目前,芮城县5所县直园共一体化管理了8个乡镇20所农村薄弱幼儿园,使这些幼儿园办园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
二、四位一体,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
既要“接得住”,又要“办得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接管之日起,芮城县直幼儿园就对农村幼儿园实行人、财、物及保育教育等方面的“四位一体”管理。
一是城乡法人一体。县直总园与农村分园的法人代表都是县直园园长。县直总园从本园选派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中层干部担任农村分园执行园长。九年来,县直总园为农村分园派驻园长20余人次。为了确保农村分园的办园方向及正确理念,保证提升举措的持续性,一般情况下,执行园长不能是“走马灯”“镀金”式,需要在农村分园呆3年以上才允许回总园。目前,芮城县党政北园西陌分园、新世纪幼儿园英贤分园等执行园长都已超过6年。这些执行园长将县直总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直接带到了农村幼儿园,不但提高了农村分园办园水平,并且带动了区域学前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资金投入一体。在财务管理上,农村分园所收费用全部纳入县直总园大账,集中上交县财政统一管理。虽然县直园对农村园实行一体化管理,但在收费方面,县直幼儿园和农村分园却按各自的类别进行收费(县直园每生每月285元,而乡镇园为170元,农村园则为100元)。农村分园所需投入由总园支出,确保规模小、条件差、入不敷出的农村分园良性运转。截至目前,芮城县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为农村分园修缮房屋、购置桌椅、配备玩教具,极大改善了农村分园的办园硬件,也彻底改变了农村幼儿园投入无主体的现状。以西陌幼儿园为例,该园是芮城县县直第二幼儿园党政幼儿北园一体化管理的一所乡镇中心园。2012年至今,党政北园总园先后为该园争取资金和经费投入120余万元,使该园办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是师资调配一体。在人员管理上,县直总园对城乡教师统一管理调配,通过县直园教师下乡支教(1年)、农村教师到县直总园跟岗学习以及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短期内快速提升。9年来,县直总园到农村分园支教教师累计达240余人次,彻底改变了农村教师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同时,运用绩效杠杆,农村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均高于县直总园,有效稳定了农村分园教师队伍。在培养农村本土教师方面,芮城县建立了教师入编的常态机制,2014至2020年,连续7年入编139名幼儿教师,其中55人是为县直园农村分园招聘的。目前,20所农村分园中,小规模园每园有2名以上公办教师,较大规模园每班有1—2名公办教师。
四是保教管理一体。在保教管理上,芮城县通过“五个基本一致”实现了农村幼儿园的“五个改变”,即城乡每周食谱基本一致,确保农村幼儿肉蛋荤素的均衡摄取,使农村园孩子能吃好喝好,极大改变了农村幼儿园营养搭配不合理的配餐状况;城乡一日作息时间基本一致,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游戏活动、1—1.5小时室内游戏活动和不超过1次的集体教学活动,彻底改变了农村幼儿园以“上课”为主的作息安排;城乡课程模式基本一致,确保“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农村幼儿园的基本实现,改变了农村幼儿园“小学化”教学模式;城乡评价方式基本一致,确保对幼儿的评价是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的过程评价,改变了农村幼儿园以一张考卷评价孩子的错误方式;教研活动基本一致,农村幼儿园教师除本园教研活动外,每周还参加县直总园的集体教研活动,及时解决了保教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有效改变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瓶颈问题。
五是实施特色活动。虽然农村分园采用和县直总园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但芮城县没有搞城乡一刀切,而是农村园更注重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课程:室内区域活动时,高粱棒、树枝、石头、易拉罐、纸盒、纸杯、瓶盖等等自然物和废旧品都是孩子们的游戏材料;户外活动时,玩沙、玩水、玩泥巴、玩轮胎以及“炒豆豆”“切西瓜”“老鹰捉小鸡”“抬花轿”等各种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蓬勃开展;农村幼儿园还每半个月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远足,田间地头、苹果园、果库、木器厂等都成为了活教材。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理念已成为农村广大教师的共识,并逐渐落实在一日常规中。这些保教举措的实施,彻底纠正了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使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有了跨越式提升。2020年11月,芮城县学习借鉴安吉游戏经验,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的优势,布局了五片一网的联盟圈,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引领带动农村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
三、科学引领,转变农村幼儿家长陈旧观念
县直幼儿园刚接管农村园时,许多农村家长很反对幼儿园开展游戏课程,认为幼儿园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地方,不教知识而让孩子游戏,就是不务正业。为给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县直总园和农村分园采取多种办法引导家长了解、认知、支持新的教育理念。
一是举办家长讲堂。县直总园组织本园业务骨干到农村分园举办家长讲座,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程介绍等,让家长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去小学化”建立概念、形成认知。
二是家长入园体验。农村幼儿园举办“半日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活动安排,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共享游戏的愉悦、收获、成长。
三是节日亲子互动。芮城县坚持“把节日还给孩子”的理念,在六一、元旦等节日活动中打破传统以团体表演和文艺汇演为载体的节日庆祝模式,通过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亲子手工等方式,让家长和幼儿在互动中增加交流、增进感情,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课程。
通过和幼儿园的多方联动,家长们明白了游戏就是最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现在,农村家长的理念得以有效转变,不再反对幼儿园开展游戏课程,还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幼儿园收集轮胎、纸箱、瓶罐等游戏材料,并为孩子制作玩具,支持孩子在家、在园开展游戏活动。
四、成效彰显,优质普惠教育便民惠民
历经9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芮城县农村学前教育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改革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多元普惠。城乡一体化办园,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幼儿园投入无主体、师资匮乏、运转艰难等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农村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让农村幼儿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低收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并且辐射带动了区域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解决了留守儿童入园问题。在20所农村幼儿园中,有560名儿童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有了一个快乐成长的家园;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20所农村幼儿园由接管时的863人,增加到现在的1508人,甚至出现了城区幼儿回流农村园的现象。
二是探索出了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新路径。芮城在县域内城乡一体化办园的实践探索,通过发挥县直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县域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整体,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村幼儿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低收费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走出了一条县域发展学前教育的新路径。
三是形成了良好的农村学前教育生态圈。芮城依托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成功创建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共建幼儿成长文化生态圈,让家长、让社会了解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认同并支持将游戏权利回归给儿童,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丰富,形成信任、尊重、平等的课程改革共同体,有效改变了社会上对幼儿教育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建立起了对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