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2:00,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李琛准时收拾好物品离开学校。但她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骑着电动车前往3公里外的楚门文兴小学。在那里,她将作为“课后服务援派教师”,为地处农村的文兴小学学生开展口琴课后服务。
像李琛这样的“课后服务援派教师”在玉环共有50余人。他们每周都会跨校流动参与薄弱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为什么玉环会出现这样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呢?这还要从该市推行的“三张清单”说起。
“双减”工作在玉环全面开展后,如何更好地盘活当地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实现城乡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玉环市教育局局长陈海鸣不断思索的问题。“城乡课后服务一体化是当前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要求,是提升‘双减’群众满意度必须攻坚的关键事。”陈海鸣说,通过统筹阵地、师资和课程资源,玉环市围绕“阵地清单”“师资清单”“项目清单”这“三张清单”,探索城乡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
早在2017年,玉环市积极借鉴本土书院的教育理念,以道德涵养、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为核心,着力打造“校中书院”品牌项目。“今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我们就想着以‘校中书院’为依托,联动红色教育基地、校外研学实践基地等载体,打造‘阵地清单’,促进课后服务载体多元化。”玉环市教育局副总督学江德海告诉记者,“师资清单”指的是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建立课后服务师资跨校流动机制和课后服务校外师资智库;“项目清单”就是围绕“五育”要求,构建以自修自习作业辅导为基础、校内拓展性课程为主、特色课程为辅的“1+1+X”课程体系。
下午3:00,记者走进玉环市坎门中心小学内的环海书院,琅琅书声、袅袅琴音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学校的林森火纪念馆内也是人头攒动,原来是附近的坎门西台小学将课后服务搬到了这个省级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坎门中心小学校长章文剑介绍,学校设置“书院生活一小时”活动,将课后服务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学校的阵地资源也通过承接各类学校的研学活动,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并投用12所‘校中书院’、13个各类校外基地、33个地方文化研学实践点,基本上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江德海补充道,确定了“阵地清单”后,还需要明确“师资清单”和“项目清单”。
陈屿中心小学位于玉环市的西南角,是一所远离城区的农村学校。“双减”落地以来,陈屿中心小学依托校内丰山书院,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STEAM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8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供学生选择。一所非城区的农村学校是如何做到课后服务课程数量稳居玉环第一的呢?答案就在“师资清单”里。
陈屿中心小学校长陈忠钧说:“我们学校充分融合三方师资,一是让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设非学科类拓展课程,二是聘请传统名家、非遗大师、能工巧匠等来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三是邀请退休干部、老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团队等不定期进入书院传授技能。”
今年9月,楚门中心小学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一共援派了李琛等4名“课后服务援派教师”参与楚门文兴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记者了解到,目前玉环市拥有“课后服务援派教师”50余人、校外智库团队成员165人,本学期已服务超1000个课时,惠及学生2000余人。
“为学校提升服务、拓宽思路是重点。”玉环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李旦福说,“视野开阔了,课程资源开发就会多一种角度,学校的服务能力也能提上来。”目前,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项目清单”设置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非遗文化3类,包含300余个小项。玉环市教育局还携手该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课后“X”特色课程五大类,涉及43个大项、91个小项,为学校开设课后特色课程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