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再次走进北京大学
姜伟讲解智慧法院建设、实践与前景
智慧法院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司法形态,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原创概念。12月18日上午,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走进北京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伟以“智慧法院的跨越发展”为主题,通过生动的例证,为现场师生展示了智慧法院的建设成果、实践意义以及未来前景。
智慧法院建设蹄疾步稳
首先,姜伟介绍了世界范围内智慧法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并详细讲述了中国智慧法院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他表示,中国智慧法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制度优势。
姜伟指出,我国司法信息化经过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四个阶段的发展,具有目标牵引、迭代发展、创新驱动三个特点。虽然前半程起步晚、发展慢,但后半程加速度、快追赶,发展势头迅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院信息化建设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粗放到集约、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从司法信息化的‘追兵’成为智慧法院的‘标兵’。”姜伟总结道。
智慧法院实践意义深远
姜伟指出,智慧法院具有“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三个特点。网络化在于智慧法院涵盖包括互联网、法院专网、涉密专网、外部专网和移动专网在内的五大专网,整体统一协调。阳光化在于建成审判流程、庭审直播、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司法公开的规模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进步最快、规模最大、在线程度最高。“智能化”的标志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审判执行等工作提供智能辅助支持,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姜伟表示,我国智慧法院目前形成了以数据为中心,以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四大应用为主干,以若干平台为依托的总体框架。实践证明,智慧法院建设在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再造诉讼规则、重塑审判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意义深远。智慧法院可以让司法变得更公正、更高效、更便捷。
智慧法院前景广阔有序
姜伟表示,随着信息技术与司法过程的深度融合,人民法院正进入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智慧时代”。
“司法的理念追求和价值导向仍然是公平正义,这一根本原则不会改变,技术赋能司法带来的效率应当是保证公平正义的增量。”姜伟明确指出,虽然司法领域已经走进由信息技术驱动行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但坚持司法活动规律的底线不能偏离,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仍然是基本价值追求。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未来法律智能是否会取代法律人’‘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法官裁判’。”面对台下听众,姜伟提出了一个法律界聚焦的热点议题。
姜伟表示,智慧法院建设要注重司法伦理,避免对机器的过分依赖。“机器终究是人类研究出来,数据和智能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人的思想、人的意志。人工智能只是司法辅助工具,最终仍由法官自主作出裁判。”姜伟强调,“智慧法院是司法文明的新高地,是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将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
在互动交流环节,北京大学师生围绕智慧法院领域,就类案指导、加强应用推广、司法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复杂法律问题处理、助力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踊跃提问。对此,姜伟均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活动前,姜伟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进行了交流会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主持活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出席活动。
来源:司法部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