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电子科技大学“四个聚焦”推进科技创新 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电子科技大学“四个聚焦”推进科技创新 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2-01-06 06:19:39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电子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优化环境激活力。制定或修订《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及预算调整管理办法》《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科研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等科研管理相关制度文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财务支配权和技术路线自主权,着力健全科技人员诚信体系。强化科研创新支撑体系,构建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若干意见》为“纲”,以《科研先行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等办法为“目”的“1+8”政策体系,为深度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提供政策支撑。修订《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完善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财务、人事、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政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科研数据自动采集能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校内相关数据互通互用,着力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效能。

  聚焦关键领域培特色。通过培育和支持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在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关键瓶颈等方向产出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实施托举工程和基础前沿培育计划,大力培植“根”技术,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探索“定向委托”“揭榜制”等科研组织模式,统筹推进以集成电路、网络空间、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十大”培育计划。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抓手,聚焦核心材料与器件、电真空、网络安全与大数据、测试仪器等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主动谋划布局系统级、集成攻关类重大项目,推进实施攀登工程,围绕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光电子与微电子等重点方向,探索建立特岗人员评聘、招生指标、科研用房等资源配置新模式,推进重大任务科研经费使用试点改革,为科研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助力发展强转化。围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创新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建设,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校地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在技术合作、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坚持“服务产业需求、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技术人才”,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以突破一批工程瓶颈、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一批产业人才为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要素联动。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推动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有机融合。近年来,学校新增校企联合研究院24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60个,实施成果转化260余项,有力推动了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聚焦平台建设添动力。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围绕云计算、太赫兹和智能通信等领域,建设云操作系统研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智能通信与网络创新引智基地等一批重点平台。聚焦协同攻关能力提升和核心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科研示范点,作为“先锋队”和“试验田”,探索基于效益和绩效统筹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优化重组更加有利于产生原创性和突破性重大成果的高能级平台。瞄准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理工、医工、管工等的融合创新,启动医工交叉研究院建设,设立学校与附属医院共同资助的医工交叉联合基金,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积极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9/2022/1/4/b5a47e070d3745379116cfb983d9fb2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