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访谈 > 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召开

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2-01-15 09:20:17作者:佚名来源: 福建省教育厅

  1月11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召开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贯彻落实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和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暨国务院就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要求,全面部署我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李迅,省人社厅副厅长童长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去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去年,省教育厅、省人社厅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工作7个方面23条举措,各级教育、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和各高校一道推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截至2022年1月1日,我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4.12%,相比上一年提高6个百分点;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残疾等毕业生群体已基本实现就业,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

  今年我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预计达30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风险挑战仍然十分严峻。我省日前已印发《关于做好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李迅强调,各地各高校务必增强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性,进一步在扩渠道、促创业、强服务、提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做到“五个要”,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要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各高校要健全“就业思政”“就业育人”工作体系,引导毕业生确定合理预期,找准定位,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勇挑重担,深入项目、基层一线增长本领、成长成才,在选择的职业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要拓宽就业渠道。今年要继续巩固扩大“百校走千企”活动成果,各高校要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企业、用人单位,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资源和岗位。实施好 “三支一扶”“社区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等基层项目组织招录工作,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大学生春季征兵工作,切实发挥好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

  要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各高校要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开发机制,广泛拓展岗位信息来源。同时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利用好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和省级“云招聘”等线上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好本地本校用人单位需求库、毕业生求职意向库。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防范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陷阱。

  要精准帮扶重点群体。要继续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对重点就业群体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重点帮扶,结合教育部实施的宏志助航计划,帮助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尽快就业。要做好“高职百万扩招”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结合生源类型特点,分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健全高校领导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制度,各高校走访企业累计数原则上不低于200家,切实推动校、院两级领导为毕业生推介更多实习就业岗位。要用好公共就业资源,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将公共就业政策、资金、服务更多地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吸引更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校园来提供服务。

  

  

  

  省人社厅副厅长童长峰强调,人社部门今年将重点围绕推动政策落实,稳定岗位供给,优化就业服务和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等方面聚力攻坚,努力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他要求,各地人社部门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要做到早、准、活——要提早进校园,协助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促进更多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要精准,和高校一起根据求职毕业生特点和需求,分类开展精细化服务;服务方式要灵活多样,及时高效响应毕业生的服务需求,巩固提升线上服务特别是线上招聘、政策宣讲、直播带岗等活动。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要强化实名制管理服务,分级分类开展“1311”标准化就业帮扶服务,确保促进就业不断档、服务不断线。对于未就业困难毕业生,要发挥好“红娘”牵线搭桥作用,落实好“五优先”帮扶举措,托底保障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在年底前全部实现就业。

  

  

  省教育厅设主会场,各高校、设区市教育局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设分会场。会上,福州市人社局、用人单位代表、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原文链接:http://jyt.fujian.gov.cn/jyyw/ttxw/202201/t20220112_581349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