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不断打造“优质课堂”,探索出一条高职课堂改革的好路径,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培养目标要素化。学校调研了95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80余所同类院校,获取了大量企业人才需求资料。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听课、参与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和校内教师一起研讨专业课程设置,对传统课程中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构,确定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新要素。
课程体系项目化。学校构建了“能力素养提升式”和“项目任务进阶式”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教学团队协作化。通过“能力标准引领、集中培训支撑、下厂实践赋能、集体教研协作、常态测评诊断”五个步骤,打造“双师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跨企业、跨专业、跨教学单位重组教学团队,协作编制教材、开发课程、探究课堂教学方法,调研企业人才需求,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教学资源多样化。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融入教材,提升教学的适用性。配套开发融媒体资源,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了“教室+实践场所+仿真工厂+教师工作室”四合一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把“教、学、做、问、改”置于仿真的职业环境中。
教学评价多元化。采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重、过程性+结果性、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方式,将职业素养评价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隐性职业行为,形成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