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扎根中国大地 办出中国特色 争创世界一流

扎根中国大地 办出中国特色 争创世界一流

发布时间:2022-02-19 13:52:37作者:佚名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2016年到2020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日前,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如何评价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进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点是什么?第二轮建设名单有哪些值得关注之处?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久久为功:首轮“双一流”建设总体实现阶段性目标

  5年时间,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在各建设高校开展自评总结基础上,三部委基于“双一流”建设监测情况对建设高校及学科建设成效开展了“背靠背”式的定量分析,并组织专家开展了定性评价。从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视角,综合呈现了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成效。

  “各建设高校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在传承创新基础上,首轮建设总体实现阶段性目标。”该负责人表示,一是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进展显著,三是服务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四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进一步提高,五是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充分体现,六是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七是内部治理结构持续完善,八是示范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新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深有感受。他表示,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和成效评价中,专家们普遍感到,“经过不到5年的建设,各方面的发展都成绩显著,国际可比指标的进步都显著快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双一流”建设是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内涵建设过程,要坚持遵循规律、久久为功。比如,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始终是“双一流”成效评价和建设学科认定中的重点。

  对于成效评价和建设学科认定如何“破五唯”,该负责人指出,一是在建设动态监测中,定性描述与定量数据相结合,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并有充分“留白”空间,高校可将特色成效写实性描述。二是在建设成效评价中,注重体系性、诊断性、集成性和发展性,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不简单以论文数量、排名变化、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三是在认定建设范围中,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基本门槛,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对于如何完善“双一流”建设分类建设评价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建议:“第一,要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来理解分类建设评价问题。在遴选原则上既坚持扶优扶强,也兼顾扶需扶特;既考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重视区域及行业建设的特殊需要,实行分类建设。第二,要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整体来定位分类建设评价。《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优化‘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内涵建设。这种以竞争为机制,强调建设成效的灵活调整政策,对建设高校肯定具有鞭策和引导作用,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监测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高校过于看重竞争而产生的短期效应。第三,要从高校自主特色发展模式的创新来实施分类建设评价。”

  稳中求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着力八大重点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深入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瞿振元看来,这一重要指示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意义非同一般。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三部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支持机制。《若干意见》指出,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

  具体来看,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将着力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强化建设高校主体责任和责任落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注重权责匹配、放管相济,积极营造专心育人、潜心治学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中的主力军作用,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积极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三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四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引育并举汇聚优秀人才,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稳定支持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育培养。

  五是深化科教融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协同对接,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六是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

  七是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探索分类评价与国际同行评议,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优化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条件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设高校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八是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引导多元稳定投入,创新经费管理,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实行差异化财政资金支持,强化基础保障,重点加强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一流’建设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在已有成绩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稳’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特色一流,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持续投入。‘进’在直面问题挑战,聚焦难点、突出重点、找准突破点,勇于改革创新。”瞿振元说。

  特色发展:引导各高校在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新增了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谈及如何认定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三部委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按照‘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经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定了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

  新一轮建设名单有哪些值得关注之处呢?在记者看来,最大的变化便是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该负责人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

  该负责人指出,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若干意见》改革任务之一是扩大建设自主权,推动建设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建设高校的主体意识和创新动力,为若干高校冲入世界前列创造政策制度环境。为稳妥开展自主权扩大的工作,三部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两校编制完成建设自主权扩大整体方案后,将自行公布建设学科。”该负责人介绍,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在本质上是压任务、担责任,为的是更好地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而不是给高校分层,也不是贴标签。三部委将在后续建设中,陆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建设学科权限。

  此外,三部委还同时公布了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给予公开警示。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公开警示是其中重要内容。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

  “经‘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严格评议,个别被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按要求结合学校定位、首轮建设成效和学科特色优势,作出调整,原学科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将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该负责人强调。(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高众 林焕新)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2/t20220215_5995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