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冰雪为媒 一起向未来

冰雪为媒 一起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2-02-26 05:43:11作者:佚名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落下帷幕。作为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为疫情下的世界各国人民分享着激情、欢乐和友谊。

  冰雪为媒,一起向未来。91个国家(地区)代表团参加、七大项109个小项的激烈角逐,在这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会中,教育系统以科技为先的智慧、敢挑担子敢攻关的担当为冬奥助力,教育人以青春之身姿、拼搏之精神参与其中,为冬奥贡献着独特力量。

  科技冬奥

  高校智慧让想象落地

  “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冰丝带”“冰立方”……本届冬奥会,一个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冰雪场馆,成为了令世界瞩目的焦点,一项项冰雪奇迹在这里上演。

  2月12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上,中国选手高亭宇以打破冬奥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速度滑冰项目开赛以来,这块“历史上最快的冰”多次见证了打破冬奥会纪录的经典时刻,“冰丝带”因此也被外界称为“有魔力的冰”。

  这块神奇、最快的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我们当时面临两条路,要么走老路,继续用氟利昂,要么就走一条没人走过的新路。”几年来,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带领团队,挑战冰面温差和造雪温度的极限,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功打造了“冰丝带”。作为当前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该技术不仅为比赛提供了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还使得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果断决定采用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将来对于我们实现‘弯道超车’非常重要。”张信荣说。

  随着中国选手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上演的高难度跳跃,这座远望恰如敦煌“飞天”的跳台吸引了全球目光。除了飘逸独特的造型,“雪飞天”还是首次实现同步举行单板大跳台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两项赛事的赛道。此前,由于对赛道要求不同,这两项赛事从未放在同一赛道。

  如何实现一道两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及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模块拼装的方法,实现了赛道在48小时内即可完成剖面转换。根据转化需求,这一“变身”的搭建造价约为200万元,远远低于新建赛道超千万元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

  科技融入冬奥,智慧助力赛事。聚焦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冬奥特色,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冬奥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想象落地,为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立方”变“冰立方”——在本届冬奥会,“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实现了“水冰转换”。从异想天开到成为现实,这背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从0到1的科研攻关;北京延庆区小海坨山,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飞腾盘旋在山脊上,作为国内唯一的雪车雪橇赛道,其设计和建造包含着来自同济大学等多个团队的科技助力。

  围绕智慧服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曹彬团队研发了智能加热服和加热坐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热、锁热,解决了低温条件下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的取暖问题。

  服务赛事保障,北京理工大学多个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为赛事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运用曲线加筋变刚度技术设计了冬奥头盔,大幅提升了头盔的抗冲击吸能效率,对运动员形成更好的保护。

  聚焦绿色环保,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了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6年来,生态修复团队共完成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

  科技、智慧、绿色、节俭,随着冬奥会的进程,一款款帅气的冬奥“神器”,一个个令人惊叹的“黑科技”令世界瞩目,其背后,是中国的科技自信和自强。

  燃情冬奥

  志愿服务让温暖凝聚

  本届冬奥会,未能收获奖牌的美国18岁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却被中国网友熟知。因为感动于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学生志愿者孙泽宇的热情欢迎,特莎流下了眼泪,触动了中外无数人的心扉,“所有的志愿者都很贴心”。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百万,最终选拔出了2.7万人担任志愿者。在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群体中,高校学子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有来自66所首都高校的1.4万名大学生,作为赛会志愿者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出色完成冬奥组委会分配的志愿任务,是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在这场举国盛事中应有的担当作为。”场馆志愿者、清华大学本科生郝宸葳说。

  作为首都机场服务团队主责高校,中央财经大学承担了机场志愿服务共14个岗位的工作,涵盖抵离、交通、礼宾、语言服务、人员管理等类别;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55名场馆志愿者分布在体育、赛事服务等九大领域,还有265名城市志愿者服务于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奥运场馆周边;北京建筑大学140名师生志愿者在场馆管理、人员管理、体育通行控制、交通、礼宾服务等多个业务领域志愿服务岗位提供全程服务……一片片“小雪花”燃情奉献着,装点、温暖了这个冬天。

  赛会志愿者分为通用赛会志愿者和专业赛会志愿者两大类,后者为赛事服务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围绕赛事需求,发挥学校专业、资源优势,高校师生用专业能力尽显青春风采。

  根据国际奥委会数据,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的受伤概率达到了10%至14%。做好北京冬奥会医疗服务保障工作,高校师生冲锋在前。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宋静雨,是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一名医疗志愿者,她不仅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心医疗保障资料库,还化身“大白”负责着赛事防疫工作……像宋静雨一样,首都医科大学70名志愿者投身冬奥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医疗志愿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选派出了53名志愿者赴3个冬奥场馆和两个冬奥村,在志愿服务中展现岐黄学子风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派出了包括内科、外科、护理等专业在内的46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保障团队,分别进驻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训练馆和花样滑冰训练馆,为各国参赛运动员提供国际化医疗保障工作。

  今年21岁的杨曦是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上运动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补冰员。在花样滑冰比赛中,他需要像运动员一样,穿上冰鞋,在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迅速找到补冰点完成补冰。本届冬奥会,北京体育大学共派出了198名体育专业志愿者,在首都体育馆服务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赛事。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00多名志愿者为冬奥会提供包括英语、法语等14种语言服务。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派出9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本届冬奥会。在张家口赛区,中国人民大学87名师生志愿者在低温严寒天气里坚守在山地新闻中心和云顶滑雪公园。

  “燃烧的雪花,温暖凝聚我和你。”冬奥,本是冰与雪的盛会,无数青年志愿者们却以热情为引,点燃了一个炽热的冬天。

  青春为伴

  冬奥精神让梦想成真

  “写论文顺便拿了个冠军!”

  近日,有网友在查询论文时,无意中发现了冬奥会冠军徐梦桃和武大靖的论文,有能力有学历,该话题迅速登顶热搜。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冬奥赛场上的中国健儿,有不少出自高校,在他们身上,呈现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累累硕果。

  时间回到2月5日,这一天,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中,以2分37秒348的成绩,为中国军团摘下首金。在这支由10名运动健儿组成的“王牌之师”中,有7人就读或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

  俯冲、起跳、空中旋转、落地!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31岁的徐梦桃成功挑战女子选手中难度最高的4.293难度系数动作,一跳夺金。16年四战奥运的“老兵”夙愿得偿,也让中国女子空中技巧迎来首枚奥运金牌。而她,也来自北京体育大学。

  本届奥运会上,00后以无可阻挡的少年锐气横空出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奥运精彩。刚满18岁的高二学生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赛上摘金夺银;来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何金博,则是中国首位入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的男子运动员,他说“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这是我的起点”。

  赛场上,除了聚光灯下的运动健儿,越来越多来自教育系统、彰显着专业风采的技术官员也受到更多关注。

  25岁的彭杜,是一名场外裁判,也是湖南长沙南雅望城学校的体育教师,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他在去年年底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技术官员,“那是梦想成真的感觉”。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的李凌姝,以裁判的身份登上冬奥舞台,成为冬奥历史上首批中国冰壶裁判;哈尔滨体育学院派出了48名教师服务冬奥会裁判工作,仅在崇礼赛区担任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技术官员的就有31名;河北体育学院有近400名师生参与冬奥服务。

  赛场外,激昂的冬奥赛事、动人的奥运故事,也吸引着更多学子体验冰雪运动,感悟冬奥精神。

  “我每天都会观看冬奥会,我最关注的是花样滑冰,我的同学们最喜爱‘大跳台’。”……在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的一家滑雪运动场馆,冬奥会期间,前来运动玩耍的孩子们同比增长近一倍,达到日均500人次;寒假以来,长春、沈阳多地开启冰雪托管,各个学校在校园里制造冰场、雪场,聘请专业教练,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类冰雪运动课程……

  把握冬奥契机,教育系统正深入推进冰雪运动教育的开展,让今天这些孩子迈出的一小步,成为未来中国冰雪运动向前发展的一大步。(记者 梁丹)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2/t20220221_6009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