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3418所,在校生291.92万人,教职工32.09万人;终身教育体系内有各类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机构24家,在校生28.97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有800余家,这些年每年结业人数都超过180万人;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有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近200万人。此外,全市还有数万家培训机构提供各类培训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教育需求。对一座城市而言,这样的教育规模是巨大的,推动如此体量的教育率先发展、优质发展、创新发展,任务是艰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积极发挥全国教育改革探路者的作用,顺利完成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国家重大教育改革试点任务,破解了一批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积累了一批先行先试制度成果,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整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经率先基本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指标。
立足“十四五”新起点新征程,面向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上海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2021年2月25日,教育部、上海市在京召开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签署《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战略作协议(2021-2025年)》,吹响了新时代上海教育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继续勇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引领者、示范者,率先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号角。
盘点新一轮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安排,可以从6个数字入手进行总体把握。
第一,把握五项要求
上海在全国大局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这要求我们推进教育改革需要牢牢把握五项要求: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服务全局的改革站位。要着眼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世界一流、示范引领的目标,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关键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定位,把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纳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长江教育创新带进行布局,主动承担改革攻坚任务,更加精准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评价引领的改革重点。要聚焦提升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创造个性化学习资源、人文化学习环境和人情味学习氛围,使教育服务富有温度、学习体验泛在灵活,市民教育感受度和获得感更加强烈。同时,要扭住评价改革“牛鼻子”,推进教育领域“破五唯”,引领和倒逼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深化改革、提质增效。
三是坚持综合改革、重点突破的改革路径。要把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深层次制度瓶颈,同步推进存量和增量改革,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供给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级。
四是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改革导向。要依托部市共建合作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先行先试;依托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机制,强化全市教育改革整体合力;强化教育工作跨省市交流,加强与兄弟省市沟通合作,发挥教育综合改革的“溢出效应”。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稳慎有序的改革逻辑。要不折不扣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法治原则、强化底线思维,科学把握教育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分类分步、稳妥有序。
第二,依托三张“图纸”
从“十四五”上海教育总体布局看,未来5年将聚焦落实三份教育领域纲领性文件展开工作。
一是《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份规划在对标上海市和教育部“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后5年上海教育的发展蓝图、发展愿景和发展指标,勾勒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是接下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坐标系”。
二是新一轮《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21-2025年)》。这份改革方案着眼发挥上海作为全国教育改革“试验田”作用,开展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着力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同时,遵循以教育综合改革保障和推动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地的基本思路,重点把握上海教育“十四五”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推进实施面临的体制机制改革瓶颈难题,依托部市共建机制有力破解,用综改的办法推动落实教育规划。
三是《上海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这份实施方案着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部署,以评价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为牵引,聚焦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用人单位评价改革5个专项行动,倒逼和牵引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这三份“施工图”三位一体,是未来5年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本。
第三,实施双轮驱动
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将把“健全市级教育统筹治理机制”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车之双轮”,其中:市级教育统筹治理机制改革向外,着眼推动教育外部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重点从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领域人财物简政放权、强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保障机制、构建更具弹性的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监管机制、促进教育改革成果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化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向内,着眼引领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深化,聚焦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5类主体的评价同步发力,引领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教育体系。
第四,发展两个主体
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把“建设‘四有’好教师队伍”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两个关键着力点,努力提升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教育主体学习、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四有”好教师队伍方面,着力从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准入、入职培训、专业发展、职称评聘、编制统筹、薪酬保障等方面形成系列有序衔接的改革措施。
以往的教育规划方案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支撑保障,这次改革方案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把促使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地工作生活作为教育改革本身的重要目标,而不是教育其他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现了本轮教育改革由“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价值转型的重大变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这次改革着眼率先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系统化落实的实施路径,提出将“五育”相应分解为道德素养、学习素养、体育素养、美育素养、劳动素养五个方面,探索提升学生五大素养的路径机制和评价模式,据此更加科学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力争在破除学生评价“唯分数”上实现突破。
第五,提升两个功能
总的看,教育工作承担着供给高品质教育资源、开展创新策源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因此,这次改革提出把提升这两个方面服务能级作为教育支撑服务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两个核心功能,强化教育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视野,彰显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供给高品质教育资源方面,重点从提供优质托幼一体化资源、发展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加强教材管理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改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构建“双元制”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老年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3岁以下婴幼儿到老年群体“全生命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机制。
开展创新策源和社会服务,重点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为契机,通过建设一批新型高职、畅通“高本贯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规划衔接协同机制、深化“引企入教”和“引教入企”改革等措施,促进教育与产业全方位深度融合;以分类推进上海高校“双一流”、高峰高原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为抓手,做强优势学科平台,夯实原始创新关键基础;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为重点,建设一 批基础研究创新引领平台、高水平高校科研基地,引导高校在国家和上海急需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对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以做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和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为平台,促进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支撑力贡献度。
第六,增强双翼助力
“十四五”期间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革的“鸟之双翼”,助力上海教育迈上新台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聚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推动优质教育“走出去”、强化国际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国际学生教育质量等方面,促进中外教育深化交流、互学互鉴。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提升智能时代师生信息素养、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优化大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监测模式、构建云网5G融合应用基础环境等方面,提升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的能级水平,加快营造智能引领、数据驱动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