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榆林学院“陕北旱区膜际栽培技术”推广面积突破24万亩有效助力群众增产增收,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校企合作启动20万只超细绒山羊种群选育,“矿区水资源智能融合与管理决策系统”等3项成果转化资金超过300万元,《兰炭废水熄焦回用工艺装备研发及其示范——兰炭废水除油、除酚、降低COD工艺装备研究与工业化》在陕西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签约……该院科研团队和科技工作者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论文写在群众心坎上
2021年1月5日,正值小寒节气。该院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屈雷带领团队成员,在位于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的陕西上河实业集团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内,对肉羊营养与饲料检测实验室对羊子“营养餐”进行优化调整。
榆林学院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屈雷在湖羊养殖基地实地指导
29年来,屈雷带领团队成员遍访榆林及周边地区的养殖场和养殖户,从冒着大雨赶夜路帮群众诊治羊子疑难杂症到探索绒山羊“15211”圈舍养殖模式,从开展产绒量转基因陕北绒山羊新品种培育到建成陕北白绒山羊全产业链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将论文写在群众心坎上。屈雷说,养殖户脸上绽放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动力,他要用所知所学为父老乡亲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帮助大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过与本地养殖企业的长期不间断合作,该院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发出7种不同的湖羊营养配方。2021年起,聚力对营养配方进行细化优化,力争让每一只羊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均衡化、精准化的养殖,为全市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路径,助力广大农户通过发展湖羊养殖实现稳定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地头播洒汗水田间施展“膜”术
把心血倾注在农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工作上的,还有该院张雄教授带领的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历经10余年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张雄和他带领的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如今已全面构建起了陕北旱区主要粮食作物膜际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通过与农机农艺结合,可减收地膜使用量超6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至45%,平水年、丰水年较当前重点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产量提高15%以上,经济效益提升20%至50%。
配套残膜回收机械的成功研发,还可实现超过98%地膜的有效回收。“截至目前,膜际栽培技术已在陕北旱区推广24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86亿元,新增利税1.43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期,我们还同乌审旗政府就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达成正式意向,实现了榆林学院科研成果跨省转化零的突破。”张雄说。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与榆林学院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座谈会
科研成果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该院科研工作者紧盯全市中心大局,服务榆林发展所需,在产业延链强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该院院长、教授许云华的带领下,兰炭废水处理课题组聚焦全市2022年底兰炭废水达到近零排放政策要求,与陕西双翼煤化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顺利完成6吨/小时兰炭废水处理示范,经过除油、蒸氨、酚萃取、材料再生等工艺后示范效果良好,处理后的废水已达到国家熄焦标准。在2021年12月14日召开的陕西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该课题组科研成果《兰炭废水熄焦回用工艺装备研发及其示范——兰炭废水除油、除酚、降低COD工艺装备研究与工业化》作为典型进行了签约。针对榆林市现有兰炭产能,课题组将继续扩大示范规模,拟建成60吨/小时废水处理示范,以期彻底解决全市兰炭废水处理难题。
该院信息工程学院智慧农业与水资源管理研究团队在张峰教授带领下,则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音视频、3S、无线通信和专家智慧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聚力打造旱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推动全市农业生产实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的智慧升级;建立市—县—镇—企业四级合作模式,全面掌握区域农业生产资源及数据,监督农产品规范生产和质量追溯,形成陕北羊肉、山地苹果等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的产业链系统,有效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全方位助力全市种植养殖户增产增收。截至目前,相关技术已在榆林市山地苹果、马铃薯、荞麦种植和稻蟹综合种养领域推广使用131万亩。
2021年,该院通过技术开发、咨询、转让、服务等方式,先后与39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技术合同协议,获得横向项目547项,合同金额1.1亿元,累计到账经费8990万元。
榆林学院2021年各学院项目经费情况
推进校地融合 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
近年来,该院坚持“内强实力、以艰苦奋斗求发展,外拓空间、以提升贡献求支持”的发展思路,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对接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跑3个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3个大企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争取更多支持。学院扎实推进校地融合,通过高度契合地方政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企业,广度联合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服务地方水平,打通产学研通道,加强校企联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同时,全面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申报实施方案、设立国家级项目前期培育基金、开展专家“一对一”指导等,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
2021年,该院共争取各级各类项目751项,立项金额1.53亿元,到账经费1.3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直接经费540万元,其中许云华教授负责申报的“双尺度陶瓷纤维(束)微力学及协同强韧化机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社会科学领域,郝万喜申报的《大思政理念下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也获批国家社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两个项目均填补了榆林学院获批同等级项目的历史空白。该院还围绕榆林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问题、瓶颈问题,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组织了第一次联合基金申报立项工作,获批4个项目,总经费超1117万元。
同时,该院在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北秧歌传承基地建设步伐全面加快,依托该平台开发新设的陕北秧歌课程受到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关注;新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北羊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榆林市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省级科研平台;申报“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榆林市重点实验室及榆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申报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获评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6人。
(责任编辑:周雨曦审核:刁巧燕)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202/25/1213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