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0年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教育历来都是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工作中的第一项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民生之基。”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
“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的教育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娟看来,各类教育学位持续扩增,在边远地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振兴行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全面消除了超大班额,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如今,人民对公平接受教育、接受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期待。”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艳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优先保障“底部”需求。
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建议”,教育部明确答复,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
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急需服务的群体,多个省份明确,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优先保障。
更高质量的教育,必先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已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周洪宇说,如何巩固和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有效衔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4项任务:义务教育有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巩固拓展对口帮扶机制,每一项措施都直接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呼声。
更高质量的教育,必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去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
“县域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促进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建议,在人力方面,特岗教师计划、职称评聘、专业培训等要向县域高中教师倾斜;在财力方面,保障好县域高中教师的工资与待遇,保障好学校的办学资金;在物力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县域高中的现代化信息化办学设备。
“做强存量、做优增量,让职业本科教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告诉记者,“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对已经升格或合并的职业大学来说,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来说,要支持升格。”
以人民为中心,回应“急难愁盼”
“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近日,教育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迅速行动、集中整治、立行立改。
人民有所呼,教育有所应。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19个部门建立了“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相继出台30多个配套文件,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校内服务有效提升。
在河南省安阳市,社会上的教育专业力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课后服务。“我们也引入了本地高等教育资源。”黄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阳市教育局积极与本地高校沟通,在思政一体化、课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引入专业力量,满足了家长与学生的需求。
“双减”,不仅减去了过重的学业负担,更减去了盲目焦虑的浮躁,让教育焕发本色。
从这学期开始,周一至周五18时至21时,北京市所有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免费的在线辅导。利用“互联网+”,北京市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多样的教育服务。
“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不仅希望获得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获得自身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周洪宇说,“学生和家长希望能选择适合的教育,希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学习更加便捷自主。”
教育发展要得到人民认可,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关于“双减”落地、乡村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等一件件老百姓心头所系的教育期盼上,人民教师使命在肩。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要让农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好学,首先要保证配全配齐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其次要解决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使学校良性循环。”李莉娟强烈感受到农村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
“双减”背景下,如何保障课后服务中的教师权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呼吁:“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合理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建立对教师的奖励激励制度。”
此外,针对幼儿园教职工的待遇保障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解决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的‘五险一金’,提高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按一定比例设置岗位津贴,确保乡村幼儿园教师能留得住。”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在海南,田园耕作让学生们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学校开设的烹饪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几道特色菜肴;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探索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在邵志豪看来,需要设计一个多层面、多系统协同发力的实践框架,抓住小初高衔接环节和家校社合力环节,做好人员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和评价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五育”课程体系和“五育”活动体系。
新时期,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的教育改革,正在对全社会开展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
山东省潍坊市对中考招生评价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建立“量表+标志性成果+基本”机制,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伴随中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考试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更加突出。
“我们要看到,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的改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也带来了这方面的思考——在学校层面上,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调整。另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共同努力。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家、校、社正在重新认识教育规律,回归教育理性。
“因材施教的‘教’,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倪闽景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物理课上遇到的一名腼腆羞涩、不敢发言的学生。下课后,他将这名学生带到操场上,反复鼓励他大声说出来。此后,这名学生的课堂发言令人“惊喜”不断。“要因人而异开展教育,教师需要敏锐感受到孩子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倪闽景说。
人,始终是教育的中心。
“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智力条件等都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在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任职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每年新生入校后,教师都会认真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鼓励学生培育优点、增强自信、树立理想,并为学生提供多条成才的路径。作为校长,庹庆明说:“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拓宽学生的成材渠道,培养有健康身心和积极情绪的人。”
“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要促进每名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记者 张东 林焕新)
上一篇:如何帮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
下一篇:“双减”之后,教育如何轻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