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监督 > 新昌县积极打通育才壁垒 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新昌县积极打通育才壁垒 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12 04:07:53作者:佚名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近年来,新昌县积极落实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教体合一优势,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做强特色竞赛项目优势,目前已初显成效。

  一、“一校一品”造浓体育氛围

  重抓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实现广覆盖。自2018年以来,新昌县全面部署“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共新、扩、改建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56个,推动足球、羽毛球等10多类运动项目进校园,为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提供硬件保障。同时,按照“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的原则,每年开展县级以上体育特色学校评选,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足球、篮球特色学校15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9所,县级各类体育特色学校38所,全县体育特色学校覆盖率达88.4%。

  强化学生体育锻炼实现体质大提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抓手,深入铺开阳光体育运动,制定了四年提升行动计划。全县各学校在开展综合性田径运动会的基础上,增设全员性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和分析会,实施精准施策,有效补短。同时,有序开展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要求小学1-2年级每天跳绳10分钟,小学3年级至高中每天跑步1000米,成立课外活动督查小组,40多名监督员每周不定期实地督查,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

  结合“双减”力促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新昌县立足“双减”打造自主作业、体育锻炼和特色拓展性课程相结合“1+1+X”课后服务模式,并将体育锻炼纳入课后及假期作业,力促每个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推动城区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及群众锻炼提供场地,每月进校锻炼人次达20余万。探索多元化师资构成,在2021年引入96名社会志愿者,开设武术、跆拳道等志愿者讲堂,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体系。

  二、“一主多点”完善竞训体系

  采用“双集中”模式打通运动员成才路径。该县依托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成果,充分发挥体教融合的生源、师资、场地、体制优势,构造了“少体校为龙头、社会训练网点为补充、学校运动队为基础”的一体化训练网络。同时打破学区限制,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生一条龙培养的跨学区跨学校升学网络,实行体校集中训练、体育特色学校集中教学的“双集中”融合管理模式,打通运动员成才路径。

  组建高水平团队增强师资力量。出台高水平教练引进政策,通过高薪“引人”。2021年成功引进李晓(原国足队员、南昌八一队主教练)、杨晖(原八一解放军羽毛球队男队主教练)等分别担任青少年足球、羽毛球总教练。通过合作“找人”,充分发挥县域内体育俱乐部和协会资源,2020年引进世界顶尖退役运动员郑静忆(原马来西亚国家队队员)、李轩宇(台湾优秀运动员)等,为校园足球、羽毛球开展提供指导。通过制度“留人”,首创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编制自由切换模式,允许并鼓励教练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职称双评,激发队伍活力。

  巧借社会资源提高竞赛训练水平。全县改革社会力量参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借助运动协会、体育培训机构等开设游泳、拳击、足球等28个社团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优质竞赛训练资源。同时探索部门学校、体校、俱乐部“四方协作”等多跨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进驻学校体育馆,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启动建设高规模小球中心及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争创国家级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三、“精准培育”创造运动佳绩

  做优做强优势项目。借助县域山水资源,以运动为杠杆,做强赛艇、皮划艇等水上特色项目,确保水上项目招生指标优先,设施设备优先,教练配置优先,资金保障优先,省市对接优先。同时利用新昌江、潜溪江等县域内发达水系,及本土人才优势,计划与省、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合力打造黄泽江水上运动基地,逐渐形成水上项目集群效应。

  多向拓宽输送渠道。坚持“招好苗子,打好基础,送的出手”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省队、市队,通过“专项输送、跨项输送、联合培养”等方式,多渠道向上输送体育人才,着力突破竞技体量小、项目少的瓶颈。近年来共跨项输送了10个项目31名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抓住国家备战冬奥会跨项选才的契机,4名优秀运动员成功入选国家跳台滑雪队。

  筑建人才孵化基地。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要赛事为契机,结合县域实际和学校现有资源,抓实“招、训、比”环节。通过全县摸排、公开挑选、集中考核,建立3-18周岁竞技后备人才蓄水池,共储蓄后备人才186人。不断深化科学训练理念,倒排时间表,明确任务清单,同时以赛促练增加实战经验,提升培养效益。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2/3/9/art_1543974_589367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