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改革 > 南阳市:创新举措求贯通 强化引导促融合 聚力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高效发展

南阳市:创新举措求贯通 强化引导促融合 聚力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高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2 05:55:18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南阳市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35所,在校生16.5万人。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扩容、提质、贯通、融合”思路,强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全。共开设涵盖工、农、医、师等16个大类78个专业,拥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0个。二是质量高。现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重点中职学校13所,仅2021年就荣获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励222项、省级奖励547项。三是就业好。毕业生就业率和稳定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5万余人。

  

  一、抓改革、促“三通”,高水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职教结构,推动纵向贯通。高位推进市职教中心建设,聚力打造南阳工业学校等20所省内一流示范性中职学校;加快高职院校建设步伐,新建南阳工艺美术等高职院校6所;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南阳理工、南阳师院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张仲景国医大学新校区开工建设。

  

  强化职普交流,推动横向融通。在中心城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厚植职教成才理念;依托南阳二职校,探索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限定普通高中350分最低录取分数线,合理推动高中阶段学生向职业院校分流。

  

  完善培训体系,推动外部联通。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强化南阳开放大学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一带一路”国家院校与企业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与南非沃特伯格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了南非张衡学院。

  

  二、抓载体、促“三融”,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围绕产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筹建仲景中医药与健康产业学院、南阳艾产业学院、月季产业学院等,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组建具有仲景文化特色的产教融合专业联盟,成立艾制品研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启动市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实服务支撑,积极争创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引导企业办学,深化校企融合。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推动35所中职学校与省内外139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镇平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培养出7名国家级玉雕大师、100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数万名技能人才。

  

  加强地方办学,深化校地融合。南阳市政府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空间信息产业园,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斗南阳分中心技术优势,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地和干渠沿线环境保护等项目研究,助推高质量发展;依托南阳农职院成立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建立“科技小院”、举办“乡村书记大讲堂”等,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人才,累计培训学员2万多人次。

  

  三、抓服务、促“三优”,高站位扶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政策保障。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规划建设不低于20平方公里的新职教园区,并将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面落实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强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创新招聘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建立职业院校“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鼓励学校按编制数额20%比例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958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183人,“双师型”教师138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63%。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设立6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并逐年递增,积极引导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南阳名匠”等评选活动,广泛营造尊重支持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2/02-28/24054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