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劳动教育生活化。家校共商,研制计划。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学段,制定基础自我管理、高级自我服务、公共服务3类劳动技能清单。家校共教,分工协作。学校落实每周1课时劳动教育课程,教授劳动知识和技能,聘请500名家长为校外实践辅导员,指导劳动实践。家校共评,检验成果。采用“校内+校外”评价模式,由专业教师、校外辅导员、班主任共同评分,聚焦生活技能、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开展测评,将结果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评优参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地共建,劳动实践专业化。建立“导师+老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配备中小学教师任专职教师、吸纳非遗传承人和护林员等专兼职教师500余名。搭建“学校+社交”联动教学体系。依托古城田野自然学校资源,以农耕活动为载体, 20名专业导师指导3000余名学生参与体验,了解农耕文化;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等15家单位合作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联盟”,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教育500余次;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教学实践实习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开设“营地人才定制班”,打通学业到职业的“最后一公里”。
上下共联,劳动保障系统化。加强资源开发。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规划农村土地、山林、草场学农实践基地5个,认定城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场所5个,开放共享现有综合实践基地6个。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劳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将劳动教育保障及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纳入考核部门(乡镇)及学校的重要指标。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四方联动”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由政府策划指导、基地具体承办、学校制定预案、家长学生参与,购买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保障劳动教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