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的学区房价格会掉下来吗?”“和外国语学校成了集团校,师资会不会打通使用啊?”“从评估指南上看,特别明确了校长的领头雁效应,真正关注到了各学区教师的成长。”
最近,浙江温州出台《温州市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评估指南(试行)》,全方位对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引,受到了家长、教师和校长的密切关注。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
痛点 教育集团化能否带动成员校发展
温州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千所,其中乡村学校265所、镇区学校281所、城区学校362所。三类学校之间的差异,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长期存在。为了有效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8年起温州市开始分类试点推进集团化办学,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在此愿景之下,加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几年温州加大投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集团化改革。挂牌“名校”的校区越来越多,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有的集团化办学目标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集团主体校该做些什么,成员校该做些什么,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达成共识。有的集团内部融合难度大,工作重心依旧在主体校,师资流动难度很大,担心优质资源外流。不同县(市、区)教育局对集团化办学也有不同理解,导致集团化办学的类型有紧密型、联盟型、松散型、托管型等,要求、标准各不相同,不利于区域集团化办学的长远发展。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只在温州出现,在各个城市大力推进名校集团化的进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阵痛。比如就有媒体报道过,有些地方的教育集团化办学只是带动了周边学区房的地价、房价,成员校没有获得实质性发展和提高,这就违背了集团化办学的初衷。
举措 改革评价机制打破集团校壁垒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集团化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建、质量共进的有效载体,能破除管理、师资等关键要素校际融通的壁垒。”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剑波说道。
此次,温州在浙江率先出台评估指南,构建了温州市集团化办学“六度评价”,即从文化管理融合度、优质资源共享度、教师队伍成长度、教育质量提升度、师生社会满意度、办学特色发展度等6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下含办学理念融合、机制制度保障、组织管理融合、课程共建共享、师资力量共享、教研科研联动、设备设施共享、办学水平提升等19项二级评估指标。
评估指南系统全面地对教育集团化办学作出了指引,其中不乏带有创新性的改革亮点。一是破解集团化办学的最难点——优秀教师流动。指南明确了名优教师柔性流动指标和干部派驻要求,对单一法人的集团校,要求各成员校师资由集团统一调配;不同法人的集团校各成员校之间实行人员定期流动。例如,紧密型集团校要求在起始年级做到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年交流比例均不能低于30%,合作型教育集团核心校向成员校至少派出1名管理干部实施驻校帮扶,每学期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团送教不少于2次;成员校每学期安排1到2批管理人员或教师到成员校跟岗学习,每批次跟岗时间不少于1个月。
二是凸显增值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增值评价,也要对德、体、美、劳等进行全方位的增值评价,其中特别关注成员校校际差异的缩小和后进生的转化成效,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公平底线。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也引入增值评价理念,评估成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和骨干教师比率的提升,以此来提高成员校中优秀教师的比例。为了扎实推进评价,温州市教育评估院目前已经研发了学业质量增值评价模型和非学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可以应用于具体化办学评估。
三是强化受益者的评价。有成员校教师对派驻干部和支教教师工作评价、对集团化办学工作总体评价,还有成员校家长、所在乡镇(街道、社区)对学校发展变化的评价,关注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导向 评价指南引导集团校高质量发展
评估指南自官方发布以来,温州的中小学校及时地进行了学习和解读。
“我对优质资源共享度、教育质量提升度特别有感触。”温州市水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陈静认为,资源共享避免了集团化办学的形式化倾向,增值评价体现了对成员校原有办学质量的尊重。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有同法人紧密型成员校2所、独立法人松散型学校3所。看过评估指南后,集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从浅层合作向深度联建进发。总校长陈加仓直言:“原先我们的认识是以龙头校为中心,共享校园活动。今后必须转变观念,将各校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学校。”
据悉,温州会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各县(市、区)每年进行过程性评估,市教育局将委托第三方机构三年一轮实施终结性评估,以评促建推进集团校快速高质量发展。考虑到各县(市、区)实际情况不同,评估指南侧重评估内容,以定性描述为主。评估院还准备了评估细则,侧重指标定量描述,随时为各县(市、区)过程性评价做技术支持。评估结果作为集团校干部任免、奖惩、职级评定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对评估优秀的教育集团给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