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大巴上三轮,下了三轮换摩的,走到没有路的地方,一行人只能互相搀扶着跨过河谷,登上险山采集附子……这样的场景,只是他们采集中药样本艰辛历程的一个小小片断。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深山峡谷到雪域高原,历时9年,途经全国16个省市,79个区县,只要是可能有附子的地方,成都中医药大学系统中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几乎都留下了足迹。
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成的带领下,这支教师团队以刻苦钻研、潜心治学的精神,革新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攻克中药系统评价瓶颈、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传承、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文化发展。今年,该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攻关,为中药制定百余项标准
“中药想要被世界接受,就需要在系统科学的思路指引下进行研究,并将中药系统化。”这是团队带头人彭成研究的核心思想。
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汲取世代中药人的智慧结晶,彭成首创“系统中药学”思想和中药“品、质、制、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带领团队依托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开展西南特色中药附子、川芎、参附注射液、益母草注射液、康复新液等30多个品种的系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
近5年,团队以中药种质的保存与创新研究、中药的多维评价、中药的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三大技术体系为抓手,推动中药标准化建设和国家行业标准联动升级,制定中药材相关标准与规范共105项,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走向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持。
“没有好的标准,就会出现大量劣质药物滥竽充数的情况,需要明确中药的‘真、伪、优、劣’,才能提高药品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彭成说。
为中药制定标准并不容易,每一步都需要团队投注极大心血。单是采集样本这一步,就充满艰辛。以中药材附子样本采集为例,附子在我国分布广泛,要制定关于附子的国家标准,就必须采集足够多的代表性样品,使所建标准更具兼容性。附子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野生样本采集过程常常如同“荒野求生”。
2014年10月,阿坝州理县的大山中雪已齐膝,副教授高继海的采集小组背着干粮帐篷,在雪地里跋涉几天,只采到几株样本;在平武县,进入无路深山,他们徒步几日,随着采集到的样本增多,背包越走越重……至今,团队成员已走遍全国16个省市、79个区县,采集到3000余份野生和栽培附子,建成了全国最大最全的附子种质资源圃。
立德树人,在师道传承中育医者仁心
团队成员谢晓芳是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担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她对老师的身份不敢有丝毫懈怠。既要带研究生,也要承担本科教学,还要在教学之外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在这个教师团队中,师德师风不仅是一项要求,更是一种传承。
“曾经我就是这样受到老师关爱帮助的。”谢晓芳本硕博皆就读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硕士阶段开始进入彭成的实验团队参与研究。不少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会选择外出兼职补贴用度,谢晓芳也曾想过。但了解到情况的彭成打消了她的念头:“科研和学习要下苦功夫,更要心无旁骛。”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彭成资助了包括谢晓芳在内的多名学生,在生活中给予他们细致关爱。作为团队带头人,彭成也悉心培养年轻教师,为他们指明方向、创新条件。
彭成对待学生和年轻老师宽厚慈爱,但对待科研和学术却极其严苛。彭成作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平日除了科研任务,还要处理繁重的行政工作。但无论工作再忙,任务多重,都坚持给学生开组会。
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彭成认为,中药人才还要有哲学思辨能力、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国学底蕴,“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系统中药学”理论体系之下,彭成提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革新理念,并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实际需求,率先在全国建立中药学“复合-创新-应用”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该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服务社会,让中药成为一种资产
“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是这个团队一直坚持和实践的理念。团队成员之一的黄立华就是这种理念的写照。2017年12月,黄立华到盐源县田湾乡挂职党委副书记,主抓脱贫攻坚。
黄立华的专业是中药学,在田湾乡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想法,他早已有之。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地理条件,黄立华为当地制订了中药材续断种植计划。在成都中医药大学1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下,田湾乡建立了盐源县续断种植示范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并为参与种植的村民提供肥料补贴。经过两年多的奋斗,田湾乡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05户、1919人全部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系统中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探索出“造血式”中药产业扶贫方案,助力88个贫困县脱贫,其中,定点帮扶4个国家级深贫县实现脱贫摘帽。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系统中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一直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让中药成为一种资产,带动经济发展。从“种质-新品种新资源-种子种苗-药材-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中成药-相关产品”全产业链,再到系统开发药材,团队积极服务西部企业,实际带动产值200亿元。(记者 何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