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科学家运用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使检测片段的连续性提高200倍,首次在大熊猫仅有的两个亚种之一——秦岭亚种的基因组中,拍下了一系列高清“照片”。
谈起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就会想到它们的故乡在四川。“直观地看,四川亚种头大嘴尖,长得像熊。秦岭亚种头圆嘴短,长得像猫。”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盛国说,早在2005年,他和团队在已有的四川亚种基础上,首次科学提出并命名了大熊猫的秦岭亚种。
方盛国介绍,秦岭亚种是大熊猫这个古老物种的祖脉,是当代大熊猫的原始种群。在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基础上,团队明确界定大熊猫两个亚种大约在1万年前就产生分化。换而言之,两兄弟“收拾家当”、各奔东西后,已有1万年未曾谋面。
“自从分家以后,大熊猫秦岭亚种再也没有跨出过黄河流域,因此近万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我们熟知的四川亚种,遗传变异性就相对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更加适应野外生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光宣敏解释说。
研究发现,大熊猫生殖系统中的关键基因存在丢失和突变,这可能是大熊猫这一物种繁殖力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不像四川亚种一样,在影响受精的基因上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繁殖力相比来说更弱一些。
如何让大熊猫更好地繁衍?方盛国认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大家在人工饲养繁殖和野外就地保护繁育两方面开展精准的遗传管理工作。
相关专家建议,要恢复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在同一亚种内大熊猫内部修建廊道,把小种群连在一起,加快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实现野生种群生态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加强栖息地保护时,要阻断两个亚种的接触。“除非是到了极端的保种情况,两个亚种间应尽量避免交配繁殖,否则产生的子代个体繁殖力可能会被削弱,这对四川亚种种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方盛国表示,保护濒危动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它们适应野外生存。如果不注重基因的保护,人为打乱原有的野外种群关系,可能会因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而使物种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