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友声音 > 鲁东大学:加快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鲁东大学:加快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30 08:44:06作者:佚名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近年来,鲁东大学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十大工程”,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狠抓立德树人和质量文化建设,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学位点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学校2021年申请增列的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部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达到41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总数位列全省非博士单位首位。实施交叉学科培育工程,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深入推进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关联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学位点布局更加合理,实现了所有二级学院均可以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更完善,服务社会能力更强。积极推进博士单位建设工作,申报了精准培育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水利工程、教育、物理学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对照申请基本条件,找准差距,明确方向。

  分类培养,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持续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让“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完成了22个学院78个专业(领域)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增设职业伦理类必修课程,加强劳动教育,设置体育、美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公共选修课程。学术学位研究生以“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职业技能+发展潜力”为核心,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吸收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参与课程建设,打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鲁大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2021年,学校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获批研究生优质课程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5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获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3篇、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较上年度增加7项。

  注重质量,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不断加强

  实施研究生素养提升、学位论文培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导师领航能力提升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推进等6项工程,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系统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从健全常态化质量管理、明确不同类型专业标准、做实全过程全方位培育、优化学术生态支持和严格质量评价等五个方面,为新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提供了本土范式和实践范例,学校在全省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高标准、一体化建设了命题室和保密室,落实“阳光招生”要求,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研招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了2021年研究生招生各项工作,共录取各类研究生1058人,较2020年增加了10%。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和省学位办组织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均未出现问题论文。2021届毕业研究生考博率达到18%。

  融合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更具特色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秉承和弘扬“严谨、精益、卓越”的质量文化,实施研究生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将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一核五维,协同育人”研究生思政工作模式深度融合,举办“庆建党百年华诞,展学术创新风采”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展示月,开展各类党史专题学术研讨、讲座论坛、党史研究论文征集,举办“重温红色之路,传承四史之光”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党史知识竞赛,提升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深度,凸显学术性、理论味。组织成立了19支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团,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历史地标、走近革命英雄,将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并拍摄制作了系列宣讲纪录片,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提高宣讲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学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形成的成果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研究生》等期刊发表。


原文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2/4/25/art_11972_102999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