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冬到立夏,大自然的变化悄然而明确。
昨天,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广场内,四十多个小小的身影,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有的手持镰刀收割麦子,有的运麦子,打麦穗,剪麦秆……这样的农事劳作,在这所小学已经开展了13年。
“孩子们在农场里,感受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也会在一丛稻、一株花中发现万千世界,生命教育、情意教育、挫折教育、理财教育等都渗透其中。”富春七小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章振乐将其概括为“新劳动教育”。
在浙江,不少学校已经开设劳动课多年。比如,金华市金东区塘雅中心学校自编教材,构思“乡村实验室”,将课堂搬到了劳动基地。
麦子是怎么长大的
兔子为什么咬人
在富春江畔、鹿山脚下,杭州富春七小的孩子以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同生共长。
去年11月,立冬时节,四年级3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起种麦。四(2)班的吴硕铭最喜欢给麦田浇水的时刻,“听到咝咝的泥土吸水的声音,感觉它们喝得很满足,我也很有成就感。”
一粒麦子的一生会经过怎样的旅行?浇水、施肥、除草、治虫。从发芽、出苗,到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孩子们收获麦子成长的惊喜,也时常发现新的问题。
有孩子对麦田的“小伙伴”——各类昆虫产生了兴趣,有孩子发现了小麦的天敌,制作起稻草人,帮助麦田抵御贪吃的小鸟,有孩子用显微镜探索起麦子内部的世界,还有孩子计算起小麦的成长规律,也有的孩子从中体悟到生命的顽强与不易。
富春七小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章振乐介绍,2009年建校之初,在校园西侧15亩闲置土地打造开心农场。农场包含种植区、养殖区、农具博物馆,以及现代农业区等。除了种小麦,孩子们还种稻谷、蚕豆、油菜、花菜、向日葵,养兔子、小猪、昆虫……估算下来,学校养殖过的动物有十多种,种植的农作物有70多种。
每年,当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会为每班分配开心农场内的两畦农田,并颁发为期6年的班级责任田“土地证”。新生们还会收到来自六年级学生的特殊礼物——他们亲手耕种并收获的向日葵种子。
每年“五一”前,富春七小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收获节”。操场上,各个班级搭起美食摊位,孩子们会将种植的蔬菜、水果进行制作、分享和义卖。有的将刚收获的土豆和蚕豆做成美食,有的亲手做出农家乌米饭,有的兜售着农场里长成的巨大花菜……
2011年,一只新来的兔子闯了大祸:一连咬伤了3个孩子。是送走?还是留下?一场轰轰烈列的讨论持续了一周。“有学生联名给我写信,说他们查过资料,小兔是不适应新环境,害怕同学伤害它才咬人。连受伤学生的家长也打电话给我,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不能都怪兔子。”章振乐说,孩子和家长们想了很多办法,几乎所有的建议都是,留下兔子。
新劳动教育的一粒粒种子,渐渐在孩子们的身上生根、发芽。
家长胡华英感慨,“自从儿子在农场里种过大蒜,以前不爱吃的大蒜现在也吃了。”
羊楚依的母亲则清楚记得,女儿还在读一年级时,有一天带了个神秘宝贝回家,“因为下雨,她用校服包得严严实实。我打开一看是个大萝卜,原来是孩子自己在农场里种的萝卜丰收了。”她笑着回忆说,那天,女儿抱着萝卜睡了一晚。
“这就是劳动教育的延伸。”章振乐说。
劳动不是目的
教育才是
金华市金东区塘雅中心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学生675人,其中住校生就有百人。
校长刘剑锋介绍,近年来孩子们有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上了初中还不会洗衣服,甚至有些连被子都不会叠,就是老话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021年8月暑假期间,学校编写劳动教材,制定每周教学计划。刘剑锋说:“劳动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比如1~3年级,要学会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能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4~6年级,学会洗小件衣服,能使用针线钉纽扣;7~9年级,能做简单饭菜,初步掌握简易木工、竹工……
校园内占地3000平方米的润物园里,种植着几十种蔬菜瓜果;2000多平方米的丰泽园,学生通过翻土、育苗、种植、嫁接,参与体验果树种植。“责任田”分配到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课,手把手教学生开地、除草、施肥。学校还建有无土气雾栽培大棚,在介绍传统农具之余,劳动教材详细介绍无土栽培技术。
“想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也是需要科学知识储备的。”除了副校长身份之外,胡建兵还是科学老师。
劳动课程开设后,最直观的变化,则来自学生。学校三年级的黄文暄就在作文里写到:“春天老师教我们播种子、浇水、施肥;冬天教我们如何给种子盖‘被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种子破土而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有些收获,是意外之喜。学生们挽着裤腿,赤脚在泥地里干活。“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可能从来没有被老师表扬过,但参加劳动却是一把好手,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自己也获得了成就感,有了信心,也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