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权威声音 >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2-06-03 00:55:40作者:佚名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各普通高等学校: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开展的学业成果竞技展评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助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我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覆盖面、辐射度、含金量、影响力为着力点,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促进我省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助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

  (二)总体目标。着眼我省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锚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大战略”,以学科竞赛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拔尖人才的遴选与培养,培育学生的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到2022年底,建立健全我省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体制机制,学科竞赛实现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到2025年,我省学科竞赛实现有序化、制度化和学分化。学科竞赛管理与服务品质、参赛规模与影响、获奖层次与规格、拔尖人才发现与培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形成政府支持、学校主体、学生自主、社会资助的竞赛生态。

  二、基本原则

  (一)学生中心,育人为本。立足以赛育人的逻辑起点,树立学生中心的办赛理念,尊重学生意愿,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助力学生成长。

  (二)战略视野,创新导向。学科竞赛应负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担当。面向未来,放眼国际,坚持创新导向,赋能拔尖人才选培。

  (三)砥砺精神,涵养品格。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育学生的规范意识和科学精神,涵养大学生追求真知、超越自我、合作共赢的品格。

  (四)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委托专业机构统筹协调竞赛项目的等级认定、项目管理、结果管理等工作,按照不同学科、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三、重点任务

  (一)发挥以赛育人导向作用。充分认识学科竞赛育人价值,培育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育人共识,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路径,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课内外教学、拓展育人广度,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制高点、关键点,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引擎、驱动力,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坚守以赛推改、以赛促教、以赛激学、以赛提质,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构建学科竞赛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科竞赛的权威性、影响力为导引,构建竞赛项目等级认定模型,实现对竞赛项目的科学分级;根据学科特色、项目特点,研制竞赛评审标准,实现竞赛过程有遵循、结果有依据;以产出为导向,基于培养目标达成度,构建学科竞赛效果评价标准,实现对不同学科、不同等级竞赛结果的标准化赋值。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竞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应用评价结果,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育优质特色竞赛项目。围绕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和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设立竞赛项目,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为推动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河南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河南学派”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项目。

  (五)健全竞赛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省、专业机构、高校三级竞赛管理体制,健全赛项申报、等级认定、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等管理机制。省教育厅负责竞赛统筹协调,专业机构负责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构建、网络平台创建、竞赛结果模型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申报、办赛申请、竞赛组织等具体工作。

  四、推进措施

  (一)正确处理竞赛要素关系。学科竞赛体系涉及主体多、范围广、影响大。为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必须处理好竞赛项目与学科专业、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承办单位与支持单位、竞赛数量与办赛质量等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科竞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加强学科竞赛宣传组织。通过专题校园文化活动、朋辈传承、宣传示范、新媒体平台展示等方式推介竞赛成果,营造鼓励创新氛围,加强对学生高远志向引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理性参赛,享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术渴望,培育创新文化,使学科竞赛工作实现循环增益。鼓励普通高校承办学科竞赛,通过承办竞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孵育人才培养特色。

  (三)提高竞赛信息管理水平。创建省级智慧化竞赛管理平台,提高竞赛体系管理、竞赛运行管理、竞赛获奖管理和竞赛统计分析的数字化、集成化、可视化水平,尤其在往届信息介绍、竞赛信息发布、宣传动员、组织报名、过程监督、结果公示、模型建构与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学科竞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竞赛信息的高效共享。

  (四)完善竞赛结果激励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竞赛奖励机制,将竞赛结果纳入教育教学评价范畴,并与学生的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研究生推免,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省级教改项目申报,校内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挂钩。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和师生重视竞赛,将竞赛与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发挥竞赛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五)建立协同运作竞赛机制。推动竞赛中心专家委员会和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联动,立足学科专业全覆盖,提高竞赛项目设置的科学性。充分发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评价竞赛整体设计,指导完善竞赛方案,强化竞赛育人有导向,确保竞赛公平有质量。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竞赛期间,应同期举办相关的教学改革交流研讨活动,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教、以赛激学的目标。

  (六)完善竞赛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科竞赛质量监测机制,对竞赛的组织、过程、效果、影响等实现动态监测,提出问题预警和改进建议。建立竞赛过程督导机制,竞赛中心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竞赛过程进行全程督导,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建立学科竞赛质量评价体系,将竞赛内容、竞赛规则、组织方式、竞赛结果等纳入评价范围,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七)提升学科竞赛研究能力。高校要引导广大师生围绕学科竞赛的设置、运行、评价、反馈等环节加强研究,明晰学科竞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逻辑关系,探索学科竞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律。设立学科竞赛类教改专项,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加强校际之间学术交流,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促进高水平竞赛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着力提升竞赛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统筹推进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工作,制订《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详见附件)。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竞赛管理服务中心是全省学科竞赛的组织协调机构。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并积极落实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保障有力的实施方案。

  (二)加大支持力度。省教育厅加强政策配套,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引导行业企业以冠名、赞助等形式筹集竞赛经费。高校要制定竞赛支持措施,科学使用竞赛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落实好倾斜支持。对指导教师,要科学核定教学工作量,并在教学工程项目立项中优先支持。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重视学科竞赛工作的浓厚氛围。全省将通过遴选一批学科竞赛示范校、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支持竞赛示范单位和个人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汇集社会力量,开发社会资源,凝聚以竞赛促创新、以竞赛促改革、以竞赛出人才的社会共识。高校要整合宣传和组织力量,在师生中形成支持竞赛、参与竞赛、享受竞赛、出彩竞赛的良好生态。

  

  附件: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

  2022年5月26日

  


原文链接:http://jyt.henan.gov.cn/2022/06-01/24598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