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肩负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目标,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知农事、知农理、知农情和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知三爱”特色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引领广大青年爱在农业农村,学在田间地头,服务乡村振兴。
思想引领筑基,厚植“知农爱农”责任情怀
学校聚焦主责主业,统筹思政资源,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强农兴农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融入思想引领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定“强农兴农”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依托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理论宣讲等,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教育和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学习,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新农科专题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宣讲、“三农”政策解读,实现支部全覆盖、班级全覆盖。通过“知否讲堂”“经纬讲坛”等农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加强学业规划,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
讲好“三农”故事,厚植“三农”情怀。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融合,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特色、三农情怀”,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三知三爱”教育。思想引领和典型引路相结合。拓展宣传阵地,强化舆论引导,在全校青年中宣传农业领域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民院士朱有勇到优秀校友王元虎、刘少卿夫妇等,再到农业领域各类优秀人才,启发学生知农爱农热情,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意识,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育人,构建“知农爱农”培养体系
学校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了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为主的实践教育体系,形成了“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导向、突出与专业相结合、服务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格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
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近三年来,学校组建120余支乡村振兴团队,结合专业特长,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痛点难点,助力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专业技术指导、农业知识宣讲、古村落调研、乡村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帮助发展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
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依托涉农特色专业,学校坚持社会实践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有机结合,组建20余支科技创新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农业科技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检验创新技术成果,促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通了“理论知识学习-技术研发-社会实践-技术提升-推广使用”的链条。
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感受到在农村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增强扎根农村、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依托支农支教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农村、走近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传承发展融合,建设“知农爱农”校园文化
学校由农而立、因农而兴、依农而盛,拥有独特的农业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把优秀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的文化浸润活动,营造“知农爱农”的校园文化。
开展“沉浸式”农耕文化教育。依托校内的山东农村改革发展博物馆和校史馆常态化开展农业发展和校史校情教育,师生从史料和实物中,看到了山东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感受到山东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变,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打造新农科品牌文化精品。打造“青春领读者”等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高度关注的“青”字文化品牌,由学生分享经典文学作品、学科领域经典书籍,引导青年学生将“学农爱农”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依托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两大校园平台,形成“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校园植物文化艺术项目”等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一院一品”项目。学校现有农村生态科技修复、新农人等十个涉农类社团,开展涉农知识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理论宣讲等一系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奉献“三农”的志向。
构建三大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倡导社会实践大课堂,围绕面向“三农”服务定位,每年开展10多个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依托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搭建专业技能提升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农爱农本领。
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新的使命。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不忘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面把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使命所在、责任所在,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培养更多胸怀“国之大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