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根植红色沃土,挖掘红色资源,强化文化育人,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探索形成了“三课堂”立体联动式的特色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立足红色沃土,创新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以“学生人人上讲台,红色精神来传承”为要旨,充分将“四个故事”融入到思政课的主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与所学课程相关的红色故事,分享学习心得。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大别山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与课堂内容中高尚人生追求、崇高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和价值观等相结合,让学生在红色故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作为课堂内容的主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展示四个伟大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坚定决心跟党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将党的故事融于理论体系之中,积极鼓励学生研读党的历史文献和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讲解自己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决议的感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解。
二、挖掘红色资源,夯实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思政课充实完善的主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挖掘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扎实推进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做到“一课一基地,课课有重点”。目前学院已经拥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新县鄂豫皖革命首府等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根据课程内容和实践基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主题。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大别山精神大学生讲解团,宣讲员们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讲解大别山红色文化,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三、秉承文化育人,丰富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主要方式。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文化育人,积极打造并策划组织一系列红色文化校园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三课堂。每个学期开展“我爱上思政课”主题月系列活动,积极挖掘红色资源,通过“讲起来”“演起来”“练起来”等形式丰富第三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十分钟红色故事的演讲,并在“我爱上思政课”主题月组织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通过对红色故事和人物的演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别山精神研究社团,带领学生排演红色历史剧《吴焕先》《八月桂花遍地开》《觉醒在烈火中》等剧目,使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以此让同学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忠贞信仰、体会到无怨无悔的奉献担当,接好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组织时政评说比赛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比赛,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听,更注重于实践中的练,通过“练起来”让思想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信阳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