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西北工业大学多措并举提升体育育人实效

西北工业大学多措并举提升体育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2022-06-11 00:13:42作者:佚名来源: 陕西省教育厅

  2022年5月27日,西北工业大学龙舟综合素养课程在该校启翔湖畔进行。课程现场,擂鼓声与呐喊声震天,两支龙舟队正进行激烈的教学比赛。

  



西北工业大学龙舟综合素养课程在启翔湖畔开课

  该校龙舟运动始于2018年。2021年,该校开设龙舟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该校始终将体育事业融入学校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着力推进体育师资结构建设与培养工作,夯实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基础,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教育协同发展,努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全面部署,强化体育育人。该校先后印发了《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和《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加强体育育人工作。目前该校已形成50门体育与健康通识、5门通识选修、49门综合素养、8门学科拓展与13门素质拓展多元体育课程体系,配套十余本课程教材,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质量,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体系,辅以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推行体育课程思政,全面践行“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模式,使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体育立教之本、体育兴教之源。该校体育部立足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学科建设等工作,全面布局,重视体育课程教育教学需求,加强体育师资引进工作。譬如,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学生喜爱,该校体育部审时度势,积极开设羽毛球课程,先后引进杨恒、杨宁、杨倩、欧阳南军等优秀师资,团体协作,羽毛球课程成为备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成功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前国家男篮主力中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旗手王立彬,橄榄球国手徐耀铎,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亚军王玉岩,中国式摔跤全国亚军郑帅,游泳运动员任晨等一批优秀名师先后落户该校,为开展相关专项课程教学训练工作夯实了基础。在引进师资的基础上,该校体育部成立教发中心,根据教师特长,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救生技能、太极拳等专项技能培养,实践与理论并重,全面促进教师的综合能力发展。该校体育部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博士5人,健将7人,一级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15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初具雏形。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多元课程体系。体育课程是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该校体育部以国家相关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规章制度为指导,依据社会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丰富多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保持优化建设学校经典体育课程。针对健康学生,开设学生喜爱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武术、健美操、健身瑜伽、体育舞蹈、啦啦操、跆拳道等体育专项课程,同时为因伤、病等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或体质较差的学生开设运动与慢病防治、运动与关节健康、运动与康复保健、运动与养生等康复保健类课程,满足全体学生体育学习需要。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该校开设大学生与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后续开设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指导课程、运动改造大脑、运动健康管理与学生领袖培养、运动营养学、健康体适能等选修课程,全面满足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学习需要。

  ——传统文化+体育课程,传承创新体育文化。2002年,该校在西北地区首次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2007年,该校开设舞龙运动课程并于2011年获得全国高校组冠军;2021年,该校先后开设了龙舟运动、太极拳、太极导引养生、国学之武学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享受传统体育项目乐趣,培养学生刚柔相济、团体协作的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与体育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李祺祺审核:刁巧燕终核:冯丽)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dxx/202206/10/1245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