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陕西师范大学“四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陕西师范大学“四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2-06-11 00:04:58作者:佚名来源: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师管理和学生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课堂育人实效,加强理论阐释研究,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重视制度建设,完善“规范化”体制机制。一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台账》,对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点工作、主要任务进行全面规划。二是健全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明确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各领导机构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思路达地知根;坚持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对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安排部署,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三是聚焦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制度保障,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师德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有章可循。

  ——坚持学校统筹,形成“全员化”参与机制。探索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及学院党委协同推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出台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和年度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明确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及时跟进学习。把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集中培训与定期轮训,把学习理论与实际工作业务相结合,强化学做结合,践履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实绩实效。组建教授宣讲团、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宣讲百余场,听众达数万人,充分发挥理论学习引领作用。

  ——聚焦课程建设,加强“精细化”育人实效。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攻坚,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升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识必修课课程体系。紧密结合陕西红色资源优势和学校教师教育治学办校主责主业,形成由《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四史”学习教育理论六讲》《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等4门特色思政课程构成的特色选修思政课程群,形成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产生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协同联动的“集群”效应。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建成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面向社会开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托“红烛思政”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初心诵”品牌活动,实现课堂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多维联动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分层次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建设,构建院校两级示范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持续抓好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有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

  ——侧重研究阐释,构建“科学化”理论支撑。发挥理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依托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平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优势,产出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坚持设立校级思政教育研究课题,累计立项231项。培育10项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确定3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支持1项原创文化精品推广项目,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水平。积极组织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开展理论阐释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报纸和刊物发表阐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理论文章百余篇。学校获评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基层单位。

   (责任编辑:周雨曦审核:刁巧燕终核:冯丽)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dxx/202206/08/1244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